本报讯 (首席记者许琦敏)昨天发布的《2019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发展研究报告》显示,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推进,上海作为龙头城市,创新策源辐射功能正逐步显现。上海在专利授权率、全球化、影响力等指标上表现优异。
该报告由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科睿唯安联合发布。报告以独立法人为单位,首次尝试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放在一个维度进行分析。
报告从发明总量、专利授权率、专利全球化、专利施引数量、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情况五个维度,对2014年至2018年间的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
报告发现,长三角排名前100的创新机构已在引领区域创新发展,并在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年已整体上形成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良好发展态势。
“在三省一市百强机构中,江苏总体数量最多,达39家;上海在创新实力最强的第一梯级25家机构中占比最多,达11家。”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耀武代表联合课题组解读《报告》时表示,这意味着上海在科技创新上表现出了较强的综合示范和引领能力。
报告显示,上海创新总体表现出质量优于数量、全球化与影响力突出的特点。在专利授权率、全球化指标和影响力指标上,上海在三省一市中均排名第一,尤其是代表国际化程度的全球化指标,大大高于整个长三角区域的平均值,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同时,上海在发明质量指标上表现优异,体现了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龙头城市的领跑优势和策源辐射功能。
根据报告所显示的统计数据,长三角百强机构创新表现出较高的行业集中度,尤其在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表现出对区域创新链与产业链较强的支撑作用。其中,上海市的百强机构在重点行业的集中度最高,尤其在医药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上表现最为显著,这也说明上海在生物医药、化纤、计算机等创新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特色,在长三角区域创新方向上发挥示范引领的“头雁”作用。
在昨天发布会后的圆桌论坛上,来自苏浙沪皖的科技政策专家均表示,要进一步破除行政“藩篱”,统一标准,使资源协同、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这将有利于提升长三角区域创新整体实力与创新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