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的莱茵金属汽车集团中国区总部。均本报记者 袁婧摄
■本报记者 徐晶卉
虹桥商务区核心区范围内目前已累计吸引各类总部企业289家,其中投资主体涉及世界500强的有16家,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7家,主体在国内外上市的企业121家——这里已成为总部经济集聚发展的重要区域。
不久前发布的《关于加快虹桥商务区建设打造国际开放枢纽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总部经济集聚高地是虹桥商务区未来聚焦的方向之一。记者昨天走访了在大虹桥安家的两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畅谈在这里发展总部经济的独特优势。
短短十年“长”出一个总部高地
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清楚记得:2008年5月初,他从德国回上海工作;半个月后,投资10亿元的博世中国总部大楼在大虹桥开工,“当时,对面还是一片菜地,有一个烂尾的仓库和一些农民房子,附近的虹桥火车站也还在建设中。”作为最早一批入驻虹桥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博世与旁边的联合利华“两两相望”。
短短11年,沧海竟然已变桑田——原来的荒地上,“长”出了一栋栋总部大楼。“我们总部大楼有7万平方米,从建设到入驻,再到员工翻番,这些年见证了虹桥商务区的发展,感受到了这里澎湃的活力。”在陈玉东看来,上海未来的发展新动力,一定来自东边的临港和西边的大虹桥,“十年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德国莱茵金属汽车集团是虹桥商务区的后来者,但中国市场如今已是其全球第二大市场。2014年,公司决定在上海成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并选择入驻虹桥商务区。在其中国总裁洛塔尔·施耐德(Lothar Schneider)看来,这里的基础环境优越,交通便利,未来潜力无限。
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商务发展处副处长朱莹华介绍,这几年,虹桥商务区不断成熟,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又带来了溢出效应,总部经济集聚明显加速。◆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实施方案》的发布,对于虹桥商务区进一步提升总部经济能级,全面提高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和支撑作用。”
“上海是大脑,苏浙皖是身体和四肢”
“上海是大脑,苏浙皖是身体和四肢。”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这样比喻上海与长三角三省之间在制造业发展上的关系。
他说,博世中国集团总部在上海,各事业部总部功能以及一些职能部门都汇集于此,是“决策大脑”,实体运行则分布在苏州、无锡、常州、南京等城市,“这几年,大虹桥建设带来了明显的交通改善,对跨国公司的经营大有好处,长三角地区已集中了我们在中国75%以上的产值和人员”。
莱茵金属汽车同样采用了这种模式,“在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在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工厂,形成了互为支撑的关系——上海总部负责协调和管理旗下18个地区的11家法人公司,包括战略层面的管理,协调各公司之间的发展,以及提供一些共享服务”。
根据《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要基本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博世和莱茵金属汽车的这种经营模式,也是很多扎根在虹桥商务区总部经济企业的通用模式,支撑起这一模式的正是交通基建、产业分工等关键要素驱动下的长三角一体化格局。朱莹华表示,虹桥商务区的大量总部型企业更偏向于制造领域,在长三角区域都有制造基地,“身处虹桥商务区,可以与下游生产基地高效联动,使得企业管理及对外贸易成本大大降低”。
不断增加的投资体现企业信心
施耐德向记者展示了2019年到2022年重点发展的创新产品规划——从传统的内燃机转型到新能源产品,几十种产品蓄势待发。去年莱茵金属汽车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78亿元,“我们预计,今年的销售额将持续增长,达到90亿元左右,涨幅在12%左右”。
企业的信心,表现在其不断增加的投资上。今年,博世中国一口气在长三角地区投资了数个项目:3月,亚太地区首个博世智能助力器(iBooster)生产基地在南京落成启用;7月,博世未来驾舱(上海)技术中心落成,专注于智能座舱领域的研发,比如信息娱乐车载电脑、5G-V2X车载互联控制单元等;11月底,博世中国氢燃料电池中心在无锡奠基,第一个独立事业部——创新与软件研发中心也同时落地。
“前几天,《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出台,这对于企业是一大利好。”陈玉东说,博世的增长驱动力都在长三角,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速,这里更能吸引人才,企业将顺势积极布局,“预计到2025年,博世中国80%的产值将集中在长三角地区,按8%的年增长率计算,增加值至少在300亿左右”。
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闵师林表示,《规划纲要》在第八章“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中进一步明确了对虹桥商务区的定位,要聚焦国际开放枢纽。虹桥商务区将推动高端商务、会展、交通功能深度融合,建设中央商务区和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进一步增强服务长三角、联通国际的枢纽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