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骨科主任于晓巍(左二)看望术后的百岁老人。(医院供图)
■随着老龄化加剧,老年骨折日益常见。在医生看来,家属理解、绿色通道、麻醉配合、微创理念、护理康复,是老年人髋部骨折手术成功的五大要素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病理基础主要是骨质疏松,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医生建议老年人一定要积极规范进行骨质疏松防治,同时注意预防跌倒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通讯员 王心璐
人活百岁已属不易,还要经历手术,伤筋动骨,真是难以想象。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最近发生的事却告诉大家:老观念可以改改了。
今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不断打破高龄手术禁区,连续为多名百岁老人成功进行复杂骨科手术,令百岁老人在人生马拉松上再获“补给”,接力奔跑。
螺钉打在疏松的骨头上,就像打在沙土上
曹阿婆今年101岁,原来身体一直很健康,有天走路时不慎滑倒,骨折了。
家人带着阿婆去了不少医院就诊,但因为年龄大、风险高,医院均不建议手术。可眼看着阿婆疼痛难忍,子女将老人转到市六医院东院骨科,希望寻找治疗的可能。
由于疼痛实在剧烈,老人家入院时很痛苦,无法翻身,精神状态也变得很差,家属很担心老人的身体状况,对完全治愈也不敢抱太大希望。
“接诊这样的百岁老人,手术难度大,我们确实感到如履薄冰。”市六医院东院骨科主任于晓巍说,病人年纪大,骨质疏松非常严重,再加上是粉碎性骨折,因此骨折的复位和固定难度很高,“螺钉钉在普通人骨头上就像打在水泥墙上一样牢固,但钉在骨质疏松的骨头上就像打在沙土上一样;加上老人合并有心功能减退等慢性疾病,麻醉及手术治疗的风险相当大。”
选择手术,还是保守治疗?这个选择摆在医生面前,也摆在家属面前。
对百岁老人来讲,确实经不起折腾。为此,很多家庭会为老人选择保守治疗。可是,保守治疗需要持续牵引,卧床至少两个月,其间可能出现褥疮、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等一系列并发症,致死率、致残率都很高。股骨粗隆间骨折又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病理基础主要是骨质疏松,一旦发生骨折,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随着老龄化加剧,老年骨折日益常见,能否给老年人一种新的可能?市六医院东院骨科团队经研究讨论认为,保守治疗并非曹阿婆的最佳选择。
术后第一天,阿婆就能尝试着“走几步”
鉴于病情的复杂性,市六医院东院骨科团队第一时间邀请麻醉科、心血管内科等多科室联合会诊,进行手术评估。其间,医生跟病人家属进行过多次沟通,取得家属充分信任。最终,患者家属决定尝试手术治疗。手术团队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决定为老人进行股骨粗隆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
为减小麻醉对老人全身状况的影响和缩短手术时间,麻醉科采用神经阻滞麻醉,麻醉过程平稳,手术历时一个多小时,顺利完成。
术后X线片显示,老人的骨折复位良好。手术团队和家属提着的心这才放下来些。
“阿婆,怎么样,下地走走疼吗?”术后第一天,骨科病房里,护士长杨娟已扶着迫不及待的曹阿婆尝试着“走几步”。
术后第二天,曹阿婆已可以在床上进行下肢屈伸功能锻炼,还可以翻身、坐起,并在拐杖辅助下下地活动了。告别疼痛的老人家,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看到老人这么快恢复行动能力,家属对医护人员特别感激,一个劲地说:“谢谢医生,让我妈妈再次拥有行走的权利。”
在临港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这不是于晓巍主任团队接治的第一个百岁老人了。就在今年4月,在多学科协作下,市六医院东院骨科为100岁的陆奶奶成功进行股骨粗隆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老人可以在床上自己翻身,并用助行器辅助行走。当时,陆奶奶的儿子看见母亲恢复得如此好,也是感慨万千,连连道谢。
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百岁老人已增至2657人,最高寿者112岁,女性占75%。于晓巍也注意到,这些年病房里的高龄老人逐渐增多——百岁老人有,八九十岁的老人更是不少。
在于晓巍看来,家属理解、绿色通道、麻醉配合、微创理念、护理康复,是老年人骨折手术成功的五大要素。
为此,市六医院东院骨科建议,老年人一定要积极规范地进行骨质疏松的防治,同时注意预防跌倒。一旦发生骨折,应积极预防骨折引起的褥疮、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如果条件允许,应尽早手术治疗,减轻疼痛,争取早期进行肢体活动,避免或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从2012年开业至今,市六医院东院已走过七年光阴。院方表示,作为承载临港新片区人民生命健康重托的东院人,将持续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与服务能力,让这里的奋斗者和他们的家属“病有所医、老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