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是一座城市的精气神,也是人们感知幸福的重要来源。
宝山区大场镇,这个正在经历转型升级和城市更新的经济重镇,正把越来越多精力放在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上。近年来,大场镇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开放品格,以文兴业、以文润城、以文化人、以文惠民,打造了“行知读书会”“潜溪之约”文化艺术节等多个文化品牌,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切身感受“铁”大场的奋斗历程,“新”大场的朝气蓬勃,“高质量转型升级”大场的时代脉动,振奋人心、凝聚力量,共同书写美好生活新画卷。
家门口的文化生活越过越精彩
近年来,大场镇在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夯实阵地建设、挖掘空间资源、充实内容建设、丰富文化供给,通过扎实开展基层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打造大场文化系列品牌,让社区百姓在自家门口就能看起来、听起来、唱起来、动起来。
公共文化服务能级的提升,首先体现在硬件设施的不断丰富完善。近年来,大场镇抓设施、重投入,不断强化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社区体育中心内设有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等各类活动设施,是居民们活动健身的首选场所;走进镇文化中心,不仅能读书看报,居民们还可以参加各类公益培训班。据悉,文化中心内共开设了30多个公益培训班,每年举行书法篆刻、山水画、合唱、舞蹈等各类公益文化培训900多场,举办演艺、赏艺、论艺和乐艺四大系列30多种主题活动,年服务群众达40余万人次。丰富的社区文化资源、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让百姓家门口的文化生活越来越精彩。
精心打造的一系列文化品牌,也为百姓津津乐道。“力量之声”组合在这里办起音乐沙龙,和社区居民一同体验音乐之旅。经过多年积淀,“潜溪之约”文化艺术节更是成为大场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艺术节期间,大场镇借助文化中心、大华公园、社区服务中心等各类平台,开展展览展示、艺术培训、互动体验、文化交流等各类活动,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尽享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而通过创编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节目,大场的精神文化、历史积淀也以艺术的形式予以呈现,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一致点赞。
随着大场人对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各类群众文化团队也日益壮大。近年来,为推动群众文化创新发展,大场镇挖掘和培养了一批组织建设好、艺术水平高的群众文化团队。全镇目前拥有群众文化团队384支,不少团队相继在上海市民文化节、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中展现风采。在去年的“潜溪之约”主题晚会上,大场镇祁连梦想时装队、大华社区舞蹈队等由社区居民组建的艺术团队与艺术名家同台亮相,展现了大场文化团队的实力和魅力。
擦亮非遗文化名片留住“看得见”的乡愁
顾名思义,江南丝竹在江南地区广泛流传。过去,但凡大型集镇或地区,至少有一支江南丝竹乐队。在宝山区大场镇,新华民乐队远近闻名。这支历史悠久的民乐队,由当地民乐爱好者组成,着力传承江南丝竹。
宝山的“大场江南丝竹”本乡本土特色尤为浓厚,常用扬琴、三弦、笙、阮、秦琴、中胡等乐器,并加入板鼓、碰铃等敲击乐器,乐声呈祥,洒脱自如。这些年来,新华民乐队挖掘整理和推陈出新的演奏曲目达30余首。民乐队不但常年活跃在社区,为居民送上文化大餐,也走出大场,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等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安放人们远去的乡愁。
大场镇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迄今已拥有6个市区级非遗项目。其中,江南丝竹、大场花格榫卯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微雕微刻、棕编艺术、易拉罐画、白切羊肉制作技艺等项目被列为宝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5年,大场镇成立了全市首家街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并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资金等一系列举措,擦亮非遗文化名片。以江南丝竹为例,镇相关部门建立了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工作小组,投入资金、提供场所,为民乐队添置更新乐器,提供日常排练场地。在社区通、社区电子屏上,民乐队也常常“C位”亮相。
积极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近年来,非遗传习所每周二、四向社区居民开放公益课堂,推出棕编、中国结、易拉罐画、绒绣、手工布艺、面塑、灯彩等10余项课程,邀约社区居民自主“点单”学习。同时,非遗传习所还坚持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企业”活动。走进校园,非遗传习所与镇域内的中小学校紧密合作,让非遗项目成为学校文化发展的特色拓展课程;走进社区,非遗传习所派送优秀师资走进居(村)委,既充实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又推动了非遗文化在社区的广泛传播;走进企业,为企业员工普及非遗文化知识,激发企业文化的创造活力,让企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文创产业发展朝气蓬勃
时尚与经典、现代与古朴,走进大场镇,红色文化、江南文化、非遗文化等在这里得到生动呈现和演绎。而文创产业的发展,也是大场镇的亮眼一笔。
作为上海“十三五”期间的重点发展产业之一,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城区文化活力的一个有效抓手。为此,大场提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综合优势,推进产业跨越发展一批、提升发展一批、转型发展一批,重点引进移动互联网、手游、医疗领域等科技产业融合热点领域的龙头、品牌特色企业,进一步整合园区范围内载体和周边国有存量载体,打造文创产业招商载体重点核心区,形成重点突出、联动发展的文创产业发展新格局,促进文化与科技在产业链层级的融合,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转型,促进文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文创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战略目标。
产业布局上,大场镇文化创意产业载体主要沿沪太路地铁7号线沿线和真大路沿线分布。在文创产业发展过程中,大场镇积极打出“组合拳”,予以产业配套及支持。目前,已协助40多户入驻企业申报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等市级、区级资金扶持项目。截至目前,大场镇累计引进各类文创及相关产业企业640多户,集聚了一批有品牌、有规模、有潜力、有行业影响力的文创企业。
美育课堂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居村文化活动室是距离市民最近的“文化驿站”。近几年,随着市、区、街镇、居村四级配送网络的建立完善,上海社区公共文化的“神经末梢”延展到街头巷尾。为了让百姓就近就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大场镇以文化惠民为落脚点,积极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依托市、区各类配送平台,确保各类文化活动配送承接有序的基础上,全镇进一步下沉优质文化资源,不断提升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服务功能。为了精准对接文化供给与需求,加强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建设,今年大场镇提出以大场、大华、祁连三大块区和10个村为试点,开设美育课堂。居村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点单,镇相关部门按需定制文化服务项目。
根据百姓的需求,美育课堂的内容主要分为养生讲座和活动体验两大类,共计17项活动。讲座包括中医、艾灸、食疗、推拿等内容,活动体验则包括拉丁舞、形体、瑜伽、广场舞、合唱、书画等项目。从目前的点单情况来看,食疗养生讲座最受欢迎,其中做一款简单的养生汤,学做手指操等互动环节,更是让许多百姓跃跃欲试。而在活动类项目中,最受欢迎的是广场舞,其次是合唱、形体舞课程。相关部门还建立起美育课堂的反馈和巡查制度,工作人员走进居村,了解上课效果,并根据反馈及时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每逢专业老师进社区指导,社区里的阿姨妈妈们总会早早赶来,课后久久不愿离开,“以往都是我们自学广场舞,现在有了专业老师,还教拉丁舞,不要太赞哦!”
美育课堂精彩纷呈,美育之花也悉数盛开。如今走进社区,邻里文化交流活动多了,抱怨与吐槽少了,越来越多的居民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到社区建设之中,建设社区美好家园的心更齐了。
本版图片 本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