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19-09-20 第26,262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8版:教科卫/国际

为何水稻种植不宜过量施肥?科学家找到直接证据

少施氮肥的稻米口感更好

       ■本报记者 沈湫莎
      
       问一个问题:两种大米,一种卖100元/斤,一种卖10元/斤,你愿意种哪种?如果在选择前者的同时,你不得不接受一个附加条件——少用化肥,那么你还会坚持你的选择吗?
      
       近年来,在推广“绿色超级稻”时,育种专家们总会碰到一个棘手的问题——无法说服农民少施化肥。在昨天召开的“绿色种源创新与生态农业发展”暨国家863重大专项“绿色超级稻新品种选育”资源展示会上,专家表示找到了解决之道:利用消费者对优质口感的追求和市场的“高溢价”能力,让农民自觉自愿地降低化肥使用量。
      
       蛋白质居然是影响稻米口感的“隐藏要素”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启发,在会上透露了一个听起来有些违背常识的研究结果:稻米中的蛋白质含量和口感之间存在关联,蛋白质含量升高,口感会变差。这是他的团队利用人力品尝和仪器测量方法,鉴别了国内外数百个品种的稻米后得出的结论。
      
       在稻米的品质评定中,蛋白质含量是个经常被忽视的指标,张启发也是从广受市场认可的日本“越光大米”中受到启发,才想到将蛋白质含量与口感联系起来。他发现,越光米的蛋白质含量小于6%,而中国大米的蛋白质含量普遍超过8%。2%的蛋白质含量差别对于一天的摄入总量而言微乎其微,但对口感的影响却相当大。
      
       张启发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稻米的高蛋白质含量与化肥、特别是氮肥的使用高度相关。张启发曾调研了从日本引入中国的越光米的种植情况,发现一旦蛋白质含量变高,即使农民种的是越光米,口感也会变差,而背后的原因就是农民爱施肥。因此,张启发认为:少施氮肥才是稻米好吃的关键。
      
       一味追求高产,“绿色超级稻”推广受阻
      
       张启发一直致力于构建粮食生产与资源环境间的和谐关系。过去的研究中,大量施用氮肥被认为与稻米中的重金属含量相关。张启发说,一些地区土壤偏酸性,倘若过多施用氮肥,将进一步导致土壤酸化,使得土壤中某些重金属的有效性增加。
      
       2005年,以张启发为首的一批农业专家率先提出了“绿色超级稻”的概念,即选育一批少打农药、少施化肥却能优质高产的水稻。截至今年6月,全国已有41个品种被认定为“绿色超级稻”品种,如上海市农科院选育的“旱优3号”能在节水50%的条件下,达到平均亩产1000-1100斤的水平。
      
       然而,“绿色超级稻”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从学术角度说理,农民似乎听不进去。张启发曾嘱咐一位老农不要多施化肥,但这位农民却说,如果少施化肥能让产量和普通杂交稻持平,那他就再多施点肥,让产量变得更高。
      
       口感是促进稻米产业转型升级的抓手
      
       “这次,我们终于找到了促进稻米产业转型升级的抓手。”大会上,张启发难掩兴奋之色。原来,以口感为切入口,他预见了能够让农民心甘情愿少施肥的方法。
      
       越光米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这是一个已经育成超过60年的老品种,至今种植面积仍占日本水稻种植总面积的30%以上。令人奇怪的是,这么多年来,其易倒伏的性状一点没得到改进,这与中国农民普遍喜好抗倒伏、抗虫抗病这类“好种”品种正好相反。这其中反映出农民对于水稻品种认识偏好上的差别:更多人钟情于种起来“省心”的品种,而非“吃口”好的品种。而现在,“吃口”正越来越被消费者所看重,作为生产者的农民在选种上的习惯和偏好,是时候改一改了。
      
       农民对市场收购价是最敏感的,只有市场才能改变农民的种植习惯。张启发举例说,越光米在中国市场上的售价接近100元/斤,如果告诉农民,只有少用化肥量,才能让他们种植的大米口感更好,卖出高价,他们自然会降低化肥的使用量。
      
       “找到了化肥与口感之间的关系,农民再想多施肥时,就得好好掂量一下了。”张启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