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19-08-31 第26,242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6版:智联世界无限可能

AI将使机器人真正服务于人

       ■嘉宾:黄晓庆(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院长、上海市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成员)■采访:许琦敏(本报首席记者)
      
       今年,我国正式步入5G商用元年。“5G有什么用”是人们在感受到其强大的数据传输能力之后,经常发出的一个疑问。
      
       刚刚受聘为上海市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成员的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院长黄晓庆认为,未来5G的主要用户很可能不是人,而是机器人——它为智能设备之间的大量数据传输提供了可能,5G的到来将为人工智能(AI)的应用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新一代人工智能将“让机器适应人”
      
       追溯“机器人”一词的来源,本是捷克语Robo t a(意为“劳役、苦工”)和波兰语Robo t ni k(意为“工人”)的混合,最早出现在上世纪20年代的科幻小说中。“总体而言,机器人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了让人类从脏活、累活、苦活等枯燥的劳动中解放出来。”黄晓庆说,纵观三次工业革命,机器已经在力量、能量输送和计算能力方面超过人类,成为人类能力的拓展与延伸。当下正在发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机器人将在“聪明”上超越人类,其标志就是人工智能。
      
       “过去的机器人主要用于工业,多数工业机器人实际上是机械臂,用来完成固定单一的动作。”黄晓庆认为,人工智能将使机器人真正为人服务,如果以往都是让人在适应机器,那么这一次应该让机器来适应人。
      
       随着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的兴起,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领域取得的突破已让人类感到惊喜,尽管目前人工智能只达到人类幼儿的智能水平,但在诸如围棋等专用领域已超越了人类的水平。不过,人工智能若要真正为人类服务,还需在通用智能上有所突破。
      
       “这将是满足目前大量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的一条可行途径。”黄晓庆以保姆机器人为例,真正要让机器适应人,必须得让机器融入人类的社会生活,“如果机器人保姆能解决看孩子、做饭、照顾老人等日常琐事,必然会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
      
       云端大脑无限拓展机器人“脑容量”
      
       人脑可谓地球上最复杂的计算机,如果用电子元器件去模拟人脑上千亿个神经元,其体积、功耗都将百万倍于人脑。黄晓庆说,“初级围棋”(Al phaGo)虽然能够战胜人类棋手,但它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所消耗的电能、动用的网络数据,是人类棋手的上百万倍。他认为,现有的技术无法让每以个机器人都拥有这样的“大脑”,但是云计算有希望让这一天提前到来。
      
       “为机器人建立一套通用学习体系成本可能相当高昂,可一旦建成,复制起来又极其方便而经济。因此,建立云端大脑将是让机器人早日接近人类智慧的一条现实途径。”黄晓庆说,以往制约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一大因素是数据传输,因为AI所动用的算力和数据传输量过于庞大,仅靠4G时代的无线传输很难满足其需求,而5G的出现正好突破了这一瓶颈。“想象一下,云端大脑一旦建成,我们就可方便地制造数以百万、千万计的保姆机器人、环卫机器人、诊疗机器人等,而且可以通过持续的数据更新与学习,实现个性化服务。”
      
       黄晓庆说,从这个意义上说,5G通信的主要服务对象很可能是机器人。如果将机器人的“大脑”放在云端,就意味着它有无穷无尽的“空间”来存储数据,它将近乎无限地扩展机器人的“脑容量”,大幅增强它们的学习和表达能力。
      
       建人才“蓄水池”方能抓住产业契机
      
       “服务机器人必定会形成一个千亿元级的庞大产业链,上海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做强机器人产业生态。”黄晓庆认为,长三角地区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同时在基础与前沿科学有着强劲实力,目前所集聚的企业已覆盖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应用技术、基础网络等领域,打造相关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形成创新链,“将上海打造成世界云端机器人大脑之都,或许是未来上海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之一,它将是实现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应用的重要落地载体”。
      
       目前,云端智能机器人还处于行业发展初期。“我们需要大量创新人才与企业,共同开拓这片‘蓝海’。”黄晓庆说,利用优质企业、优质项目,吸引、培养、留住人才,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顶尖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为上海建起人工智能人才“蓄水池”,是上海抓住这一轮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机遇的当务之急。
      
       同时,他还提出,政府还需为新产业技术落地、验证推广开放更多应用场景和机会,为AI赋能垂直行业提供更多参考案例,使其尽快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