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4月18日 星期四
9
文化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今起推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文物史料展”

讲述从“伟大觉醒”到“伟大开端”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李婷

    今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100周年。百年前的这一“伟大觉醒”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有着怎样深刻的关联?今天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揭幕的“伟大觉醒——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文物史料展”,将通过126件馆藏珍贵文物给出深入阐释。

    这些展品鲜少拿出来展出,它们以实物形式向人们生动讲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如何唤醒一代新青年,指引他们在比较和推求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又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践运动中酝酿、筹备、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马克思主义之前,中国仁人志士曾有过多种探索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发生于20世纪初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为无产阶级新型政党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据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陈列研究部副主任张玉菡介绍,在选择马克思主义之前,关于当时中国的出路,仁人志士有过多种探索。比如,辛亥革命后,曾在中国大地上树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但这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展览入口处,首次公开展出的一枚宋教仁流血纪念章,是很好的见证。1913年3月20日,身为国民党代理理事长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不治身亡,民主共和的幻象由此破灭。

    惨痛的教训使中国人最终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需要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在展览中,《新青年》杂志出现的频次最高。这是新文化运动标志性刊物,由陈独秀主编,于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成《新青年》。它的问世,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擂起了思想解放的战鼓:1918年6月,《新青年》第4卷第6号推出“易卜生号”,易卜生笔下勇敢追求个性解放的娜拉形象引发当时的社会热议,进而引发了改革中国传统戏曲的热烈讨论。1919年9月,《新青年》第6卷第5号刊登了七篇从不同角度、立场介绍和评价马克思及其学说的文章,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1920年5月,《新青年》推出“劳动节纪念号”,集中反映各地工人运动及各国劳动组织的状况,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见证。

    在“与劳工为伍”的实践中,认识到组建无产阶级政党迫切性

    据与毛泽东一起参加五四运动的周世钊回忆:“(毛泽东)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报以外,看书,看  《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下转第九版

    (上接第一版)受此启发,1919年底至1920年初,毛泽东在湖南创办《湘江评论》,积极组织声援五四运动,并发起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为扩大影响,湖南旅沪各界人士在上海创办《天问》周刊,揭露张敬尧的罪行。经过不懈努力,驱张运动最终在次年取得胜利。

    事实上,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诞生了一大批进步出版物。以上海为中心诞生的一大批介绍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报刊,如《星期评论》等成为南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五七》日刊、《上海学生联合会日刊》、《全国学生联合会日刊》等,则是五四运动各个阶段的珍贵历史见证。

    “正是在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与劳工为伍’的实践中,五四运动中走出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相继从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并认识到了在中国组建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于是,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革命从此开启了新的征程。”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告诉记者,该馆还将推出大型学术研讨活动,举行“致敬‘新青年’:说说五四新文化那些事儿”专题宣讲以及“最燃团课”微视频大赛,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深入挖掘展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共产党创建和中国革命的深刻影响,讲好从“伟大觉醒”到“伟大开端”的故事,弘扬建党精神。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