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4月09日 星期二
5
视点

老字号新课题:“网红”如何变“常红”

上海报业集团主办“上海老字号+互联网的新路径”主题沙龙


    ■本报记者 徐晶卉

    老字号如何与互联网擦出共赢的火花?围绕“上海老字号”和“互联网”两大关键词,在昨天由上海报业集团主办、新闻晨报·周到承办的主题沙龙上,与会专家就“老字号新势力:上海老字号+互联网的新路径”展开探讨。

    叫外卖为啥要叫“5公里外”的老字号

    互联网等新型传播媒介的出现,以渠道创新方式为老字号发展插上翅膀,也让其飞入更多寻常百姓家。

    上海市商务委市场体系建设处处长周岚指出,去年,在互联网平台上成交的生意,配送距离最近一笔订单只有不到50米,小于200米的配送订单增长量超过76%,大于5公里的订单则增长大约248%,“为什么要叫5公里之外的外卖?因为消费者不肯将就——很多老字号就在‘5公里外’,人们就好这一口。”

    找到认知落差,年轻人才会“不嫌老”

    2016年清明节前夕,杏花楼推出新品咸蛋黄肉松青团,一夜爆红,引得市民大排长龙。这款“网红”产品的成功,开启了老字号争相创新的新篇章。

    数据显示,经商务部认定的上海“中华老字号”共有180家,占全国的16%,居各省区市第一;如何将“网红”做成“常红”,如今已是老字号创新之路上必须破解的关键课题。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执行所长崔丽丽研究员认为,老字号不能仅仅在“传统技艺”“历史悠久”“海派文化”上做文章——这些是大众熟悉的、老字号广泛具备的特征,而应该认知自身特质与当今消费者需求之间的“落差”,并且通过创新实现自我提升,才能破除年轻人对于老字号  “老了”的认知误区。

    不过,饿了么·口碑联合上海财大电子商务研究所共同发布的《上海餐饮老字号IN指数报告》也提醒这样一个事实:对于老字号,尤其是餐饮老字号,“好吃”“好用”才是品牌核心竞争力,离开品质,就只能称之为“搞怪”而非“创新”。

    老字号出新品,就是互联网喜爱的话题

    新雅粤菜馆最早于2013年便萌发了拥抱互联网的想法。在其营销策划部副总监毛勇看来,很多人习惯于把互联网标签化,认为商家和平台之间是甲方和乙方的关系,但其实双方的合作更应该是融合。

    同样较早入驻互联网平台的,还有杏花楼。数据显示,2017年杏花楼天猫店全年交易额已经达到6000万元。杏花楼电商部总经理张晓鸣认为,互联网需要话题,“对老字号而言,新产品就是话题,由此切入,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一品牌的存在。”

    互联网在为老字号注入新动力的同时,也要直面问题和挑战。“南翔小笼制作技艺”第六代非遗传承人游玉敏坦言,外送和零售业都属于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但从手艺角度讲,小笼包外送很容易影响产品质量——通常消费者拿到外卖的时候,已尝不到堂吃那般的美味。

    毛勇还进一步提出关于老字号产品的包装问题。他留意到,很多外卖连锁品牌的包装盒都十分精美,为此他建议,“老字号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用包装讲好自己的故事——在消费者尝到美味之前,先用视觉‘喂饱’他们。”

    据悉,“消费者喜爱的上海老字号品牌”评选活动还在继续,欢迎大家继续为心中所爱来投票(投票地址:https://i.imdadui.com/t37484/wx/entry)。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