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4月09日 星期二
5
视点

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载入史册的经典旋律再次奏响

锤炼54年终定稿,《红旗颂》乐声飘扬在“上海之春”


昨晚,吕其明(右)和陆在易(左)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舞台上共同转动留声机转碟,为期21天的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就此拉开帷幕。
◆昨晚,廖昌永(左三)、魏松(左一)、方琼(左二)共同登台,与江苏省演艺集团“爱之旅”合唱团一起,深情唱响《我和我的祖国》。
均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本报记者 姜方

    54年前,管弦乐序曲《红旗颂》在第六届“上海之春”初试啼声,走向全国;半个多世纪之后,今春最终定稿的《红旗颂》的乐声飘扬在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式上。昨晚,《红旗颂》作者、89岁的吕其明和作曲家陆在易步入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共同摇动留声机转碟完成启动仪式。随着《“我和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主题音乐会》拉开本届音乐节大幕,载入史册的经典旋律再次流淌于观众心间。

    精益求精,让《红旗颂》更加振奋人心

    “我是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拥护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我把自己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真切情感,完全融入了《红旗颂》的每个音符,这部作品就是在‘上海之春’的舞台上首演的,是在贺绿汀、丁善德、孟波、黄贻钧等音乐界老前辈的信任、鼓励和促成下写就的。”演出前,吕其明激动地说。

    管弦乐序曲《红旗颂》、《长征交响曲》第一乐章“踏上征途”、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我和我的祖国》等从“上海之春”舞台上推出的经典之作,昨晚在著名指挥家陈燮阳的执棒下,由上海交响乐团、江苏省演艺集团“爱之旅”合唱团、上海学生合唱团和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携手歌唱家廖昌永、魏松和方琼再现蓬勃生机。全场掌声中,返场乐曲少年先锋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嘹亮高亢,寓意着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党的光辉事业后继有人。

    首演于1965年的管弦乐序曲《红旗颂》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天安门上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时的动人场景。“54年过去了,广大群众依然很喜欢这部管弦乐序曲,这让我非常感动,也促使我下定决心要把作品改得更好一些。”吕其明告诉记者,当年35岁的他写《红旗颂》时功力尚不到家,没有“一锤定音”的能力。初稿的创作花了七天,原本他心里有多个关于作品主题、曲式的方案,最终挑了一个相对可行的,日夜拼搏、热泪盈眶地写出了《红旗颂》。

    或许正是因为当时一周时间里乐思、灵感、激情源源而来,才使得《红旗颂》能够如此振奋人心。不过作曲家依然希望可以精益求精,所以,多年来吕其明一直在孜孜不倦地修改这部作品的细节。今春最新完成的定稿版《红旗颂》改动涉及三四十处,包括很多小节中的音符,以及作品整体的和声等。“这一次,我对自己说:不改了!《红旗颂》的创作可以说是画上一个句号了。”昨晚,全球首演的定稿版《红旗颂》尾声配器加强了国歌的旋律,把作品的情绪推向最高潮。一曲奏毕,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上海之春”见证无数新人新作的诞生

    陆在易表示,“上海之春”的舞台见证了朱践耳、吕其明等艺术家多部作品的首演,对上海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廖昌永则是在1993年首次登上“上海之春”舞台的,当时大三的他演唱的正是陆在易作曲的《中国,我可爱的母亲》。26年后,再次在这个舞台唱响《中国,我可爱的母亲》,让廖昌永深有感触:“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见证了无数新人新作的诞生,包括我在内的很多音乐从业者都是从这里扬帆起航的。”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昨晚,廖昌永、魏松和方琼共同唱起脍炙人口的《我和我的祖国》。魏松说:“这首歌曲我演唱了几百遍,献礼新中国70华诞再次唱响,让我感到更加振奋。”音乐会现场,多次出现台上台下动情“合唱”的感人情景,观众们自发地跟着表演者一起唱出心底里、血脉中的歌——那悠扬动听的音符飞向申城的夜空,传播着人们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希冀。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