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3月21日 星期四
12
笔会

唐诗童吟三咏


    隋元

    一咏摇篮曲

    以唐诗取悦幼儿,起于偶然。

    初有男宝宝,三口子驱车外出,按加州法律,特制婴篮须置于后排,面向后方。那年头电子导航器尚未普及,靠奖学金度日之家代以人工——凡长途驾驶,汉子动手掌握方向盘,妻子动口指引方向。考虑全家安危,孩儿他爸不能分心,孩儿他妈也忙于相夫,瞪大两眼捕捉前方路标。小家伙独对后窗,时久生厌。举目不见双亲,使出天生本领,放声啼哭。阿母伸手向后,试图拍抚相慰,却被婴儿车座的塑胶硬背挡道,难及肌肤。

    儿啼越来越噪,爹娘心躁随之递增。正在学习当母亲的这一半从书上读到,哼摇篮曲能安神。可惜,无论中文的还是英文的,女书生一个都不会唱,干着急!

    急中突然生智,不会说话的小儿哪懂歌词内容,不就听个韵律节奏么?来段唐诗,或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一半怂恿试试,果然,如愿奏效。

    小婴渐长,学语学步,踏地“放养”,已然生龙活虎一个小人精。但可怜小东西一进汽车,便被塞入专椅,身遭五花大绑。按月龄和体重,不够资格升级转向,仍与父母背对背。无奈司机受缚于安全条款,后代也失去自由。亲骨肉看不见摸不着,一路徒添牵挂。“小人”发嚎煽情,探测同车共济之君子肚量。还好,以唐诗替代摇篮曲,早成习俗,百验百灵。

    某次又祭法宝,半句才出口,不意后座牙牙接口,抢先说出下半句。

    妈妈大喜。

    二咏处处闻啼鸟

    女娃娃出了娘胎,二童需兼顾。

    哄睡惯例乃为母者去育儿室,抱着哺乳期的小妹妹,跟长她两岁的小哥哥互联唐诗。沿袭老传统,我说上半句,小儿郎续接下半句。母子唱和,一字一顿,呼应为趣。

    某日,“春眠不觉晓”余韵未了,怀中闺女一鸣惊人:“处处闻啼鸟。”

    小嘴嘟嘟,稚态可掬。把握满满,一气吐出,连珠滴落——滴滴清澈,颗颗珠润,字字腔正,呖呖莺声溜的圆。

    妈妈大乐。

    三咏大猪小猪

    童男童女日日见长,到处活蹦乱跳,不时发号施令。

    一到周末清晨,候着阿爸走出主卧房,小主子们立马双双跃上大床。游戏之一是报出提示性词语,点题要阿妈背唐诗。白居易的《琵琶行》,经常被点,成了保留节目。

    我这被人称老师的不懂“教”,光背诗句不讲解。还自鸣得意,孩子不识字,口味倒不错。暗暗思量,大概诗词类音乐,超越语言,灵者自通?也并非没有纠结,不得要领的是:倘若独自默诵《琵琶行》,幻“相逢”意“相识”,怜“凄凄”欲“掩泣”;然而那对小淘气,听到“轻拢慢捻抹复挑”再往后,却每每笑翻,疯丫头尤甚。

    何以为解?

    做妈妈的爱迷心窍,不解也通。臆测儿女天赋  “乐”感,音  “乐”欢“乐”协奏。闻  “琵琶语”犹  “听仙乐”,耳明心亦悦。再者,自吟总是全篇,念及“天涯沦落”,难免“叹息”“重唧唧”。而搂着两个天真烂漫,常至“一声如裂帛”便戛然“曲终”,顶多波余微漾,拖尾“江心秋月白”。咳,朝朝暮暮享天伦好好的,面对童年不知愁,何必呻吟“卧病”“别离”,妄谈“夜深忽梦少年事”?

    兄妹俩眨眼变大,都成了小学生,英语渐渐占上风。

    某次家庭娱乐,又命“妈妈,背唐诗!”

    几首绝句律诗不过瘾,老二点压轴:“Mom,do the‘big pig,little pig!’”(妈妈,来那个“大猪小猪”!)

    啥?阿母懵了。哪首?虽曾云“锄禾日当午”,却未语“汗滴”猪圈土啊?想不通——思流“凝绝”“声暂歇”。

    “银瓶乍破”,女儿口开,迸出七个音节:“大zhu小zhu落玉盘。”

    “大珠小珠”咋成了“大猪小猪”?

    (生育后尚存于脑的唐诗,多为认字前在数米之外“遥”听兄姐家教课,耳熟得详才记牢,可孩童时代怎乏联想?)

    小姑娘振振释词:不是吗?“炒炒”(嘈嘈c-ch)“切切”,“咸”(弦)呀“炸”(杂)呀,掉下来还有盘子接着。继续发挥想象力,“铁骑(ji)”竟是“铁板鸡”!

    啊呀我的小馋嘴,真有你的口味!

    妈妈大笑。

    男女童声咯咯,更脆更亮,捧腹滚作一团。

    终于,“嘈杂”慢慢消停。

    小女清清嗓,从“浔阳江头”开始,琅琅背诵《琵琶行》。抑扬有致,一音不差——咱可再不敢猜“字”了。

    及至“铁骑突出”,停下,面露狡黠。

    莫非异军埋伏?左羽右翼“悄无言”,洗耳恭候惊人之“鸣”。

    假小子来了劲,双手握拳,两臂伸展,豁出去——高呼:“刀枪不入!”

    满床重闻皆爆笑。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