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3月15日 星期五
9
笔会

李白的茶诗


    郑培凯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很早,文献与考古资料显示,至少在先秦已经流行西南一带,到了秦汉时期沿长江传布到华中华南。但是,真正普遍深入民间生活,是在隋唐时期,特别是盛唐之后,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环节。当时人曾经指出,饮茶普及民间,变成僧俗日用的生活习惯,和佛教寺院清修的仪轨有关,特别与禅宗的坐禅敬茶仪式,把饮茶、信仰、生活、品味、嗜好,连成了一个共生循环的生态模式。

    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录》卷六说:“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逐成风俗。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类甚多。”

    《封氏闻见录》的作者封演,比李白要晚了一代,与陆羽是同时代的人,此书写于中唐时期,记载唐明皇时期的资料比较翔实。《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论及此书,认为此书与唐代小说多记杂乱荒怪不同,“此书独语必征实”,事必征实,可以作为史料看待,在唐代说部中是极为难得的。《封氏闻见录》讲述了开元时期饮茶习惯的变化,特别指实禅宗的兴盛,影响本来不怎么喝茶的北方人,促成了全国通行饮茶的风俗习惯。灵岩寺,在唐代李吉甫编纂的《十道图》中,与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江苏南京的栖霞寺和湖北江陵的玉泉寺誉为“域内四绝”,是唐代四大名刹之一。

    与灵岩寺并列的玉泉寺,曾是天台宗智顗大师驻锡之处,禅宗北宗神秀和尚的道场,在唐代也和种茶与饮茶有一段因缘,而且是由诗仙李白留下的记录。李白有一首诗《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写了篇长序,记载他晚年寓居南京的时候,他的侄子李英(即中孚和尚)从荆州玉泉寺云游到栖霞寺,拿出自己的诗稿,向李白求教。中孚和尚告诉他,玉泉寺附近丛山环抱,有许多乳泉洞窟,“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庙里的老和尚真公,八十多岁了,童颜焕发,就是喝了玉泉茶的缘故。中孚特别带了些好茶给他,“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未觌。因持之见遗,兼赠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玉泉茶的外观,是卷曲重叠的,与唐代流行的饼茶不同,是曝晒而成的散茶,因为形状像人手,号称“仙人掌茶”。李白在序中特别交代,要后世知道,仙人掌茶的来历,是始发自他们叔侄两人的。

    为此,李白写了《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一诗: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

    李白诗名遍天下,仙人掌茶经他品题,自然也就流传千古。诗句指出,仙人掌茶是曝晒而成,可以拍拍洪崖仙人的肩膊,也就是让仙人喝得满意,点出了唐代喝茶的多元多样面貌,让我们知道,唐代的缁流雅士饮茶,并非都以茶饼研末,有时也是喝散茶的。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