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3月15日 星期五
XR15
文汇学人;论衡;资讯

文学地理学的理论集成


    罗时进

    20世纪后期,“文学地理学”逐渐从“文化地理学”的附属状态中走出,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学科性。然而成为成熟的学科既需要学者的研究实践,也需要对实践进行再研究;而作为具有原创性、系统性、超越性的学术引领,还应有进一步的理论层面跃升,为此梅新林与葛永海教授积十余年之学力,终于著成近120万字的《文学地理学原理》。全书明确提出“新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命题,且力图构建融合概念界说、学科定位、理论建构与方法创新于一体的学术体系。

    正如德国地理学区域学派创始人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在其经典名著《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第一编开宗明义所指出的:“要完全理解现在,永远只有从历史出发才有可能。同样,要充分理解一种科学,也永远只有详细研究它的历史发展,才有可能。”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学界对于中西文学地理学的历史传统与成果未予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尤其是由于语言障碍的因素,包括法国奥古斯特·迪布依(August Dupouy)《法国文学地理学》(1942)、安德烈·费雷(AndréFerre)《文学地理学》(1946)等在内的诸多西方文学地理学重要著作尚无中译本出版,不仅导致一些本土学者作出西方没有“文学地理学”或“文学地理学”为中国独创的主观误判,而且难以夯实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新文学地理学”的理论根基。有鉴于此,《原理》作者适时启动了《文学地理研究史》与《西方文学地理学译丛》两大计划,前者主要是从历时性的维度对中国与西方源远流长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也是对学界各种既有理论研究成果的一次系统集成;后者主要收录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地理学的代表性著作,以英文著作为主,同时还有部分法、日文著作,绝大部分是首次译为中文,也有少量是重译之作,基本涵盖了西方文学地理学的重要成果。

    问题导向从来都是理论创新的方向与动力,与上述理论资源的集成一样,理论命题的集成也面向古今中外。《原理》从文学地理学的成长历程入手,系统梳理了各种重要理论话题,包括历史回顾中的中西地理环境互动论与地理环境决定论,概念体系中的文学地理学与地域批评、地理批评、地图批评以及地理诗学,学科体系中的文学本位论、地理本位论以及文学—地理双重本位论,还有各种空间层次理论,空间情结理论,研究方法理论以及文学地图理论等等。尤为重要的是,善于从文学地理学的两个母体学科——文学与地理学的相关学术论题获得有益的启示。比如参照地理学所重点关注和需要回答的三个核心问题:“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它意味着什么?”,以及“地图批评”的“外层空间”与“内层空间”的“双重空间”理论,在此基础上熔铸和重构为“版图复原”“场景还原”与“精神探原”,作为文学地理学理论建构的三大支柱等。

    (作者为苏州大学教授)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