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3月07日 星期四
2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每个民生“支线”都给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数据

投入只增不减,“民生账”彰显为民初心


    ■本报特派记者  钱蓓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直言为支持市场主体减负,各级政府都要过紧日子。但“惠民生”的任务不受影响,虽然“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但“基本民生投入确保只增不减”。就业、养老、托育、教育、医疗……每个民生“支线”都给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数据或点头称是的判断。不管是那句“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还是“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社会就充满活力,国家就繁荣兴旺”,2019年的这本“民生账”彰显为民初心,也让中国人相信,正是对于“明天”的期望,托起了我们今天的信心

    审议、讨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5000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把其中每个数据都掰开了揉碎了分析。国家大账如此浩瀚繁复,能不能令各个领域的人们都感到满意?难能可贵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细账”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报告直言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困难不容低估”,为支持市场主体减负,各级政府都要过紧日子。但“惠民生”的任务不受影响,虽然“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但“基本民生投入确保只增不减”。就业、养老、托育、教育、医疗……每个民生“支线”都给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数据或点头称是的判断。

    没有比这更好的“预期管理”了。

    “就业优先”:惠民生与高质量发展的接合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只看数字,今年的预期目标与2018年一般无二。但是,就业预期目标在报告文本中的排序发生微小变化: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期目标之前,紧跟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之后。就业在国家政策体系中的位置悄然“升格”。报告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与财政、货币政策工具并列——“坚持以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发挥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丰富和灵活运用财政、货币、就业政策工具”“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凸显,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

    “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怎么理解?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钱颖一表示,“就业优先”是发达国家衡量经济增长状况的惯常取向,这意味着今后我国GDP的增长要以就业增长为前提。

    报告还以罕见的470字篇幅布局“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其中包括几大“强力数据”,比如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等等。加快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既是稳就业的要义,也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老一小”,他们牵动着强大的内需市场

    民生保障并非单纯的“消耗型投入”,同时也是“生产型投入”。不只就业如此,今年报告对于养老与托育工作的安排也遵循同样逻辑——“一老一小”的民生保障第一次被置于“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任务项下。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对养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机构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新建居住区应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婴幼儿照护事关千家万户。对托育,报告要求,针对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的新情况,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加强儿童安全保障。

    这段内容传递出的信息是:别把照顾“一老一小”的任务视作负担,它们可以成为中国经济体内需增长的发力点。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周燕芳非常认同报告精神,她说,当下是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布局的重要窗口期,社会力量很希望在其中找到用武之地,比如养老保险,“养老金总额中第一支柱应定位提供基本的养老保障,中等收入群体的养老保障可以更多依靠二、三支柱来补充,当前第三支柱即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空间很大,社会力量可以在应对老龄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教育卫生:掐准民生痛点,就是以人为本

    “2019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一半用于大病保险。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进一步减轻大病患者、困难群众医疗负担。”——“你们知道10个百分点意味着什么吗?”医卫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饶克勤说,“人均增加30元,也就是全国总共增加420亿元,其中一半用于大病保险报销,也就是210亿元,这能救助多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以及因为大病导致各种灾难性支出的家庭?”

    “坚持做好基本民生投入,掐准民生痛点,就是以人为本。”记者不止一次在代表委员口中听到与饶克勤相似的观点。

    谈到教育投入,报告先说“今年财力虽然很紧张”,然后表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1万亿元。”前半句话给人留下了  “克制而坚定”的感受——国家财力再紧张,教育投入也要保证,因为“我们要切实把宝贵的资金用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

    不管是那句“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还是“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社会就充满活力,国家就繁荣兴旺”,2019年的这本“民生账”努力让中国人相信,正是对于“明天”的期望,托起了我们今天的信心。(本报北京3月6日专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