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2月14日 星期四
6
教科卫;公告

我国著名神经药理学家金国章院士在沪逝世

七年深究“偶然”,破解国际难题


2005年,金国章在研究植物河谷千金藤。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供图)

    ■本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

    “习善处世淡泊名利报家国,治学育人追求卓越书华章”。昨天,人们在绵绵阴雨中送别著名神经药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金国章先生。他于1月29日16时30分在上海中山医院逝世,享年92岁。

    作为我国从事脑内多巴胺药理学研究的先驱和这一领域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金国章钟爱药理学事业,数十年坚持神经递质和多巴胺受体作用研究,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他的科研生涯立足国内,被誉为研究中国传统医药的典范。

    不放过科研中的任何一个偶然

    青少年时代,一场持续数月的副伤寒疾病在金国章心里种下了从事药学研究的信念。1947年夏,他考上浙江大学后,坚定地选择了理学院的药学系。

    1952年大学毕业后,金国章来到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工作。当时,所里正在创建药理学实验室,他成了刚从美国归来报效祖国的丁光生教授的第一位助手,由此迈入了药理学研究大门。1956年,在从苏联归国的胥彬教授指导下,金国章承担了著名镇痛中药延胡索有效成分的药理学研究。

    阐明延胡索镇痛的有效成分,是上海药物所创始所长赵承嘏一直以来的愿望。经过八年多的精心研究和艰苦工作,金国章和胥彬共同阐明了左旋延胡乙素是中药延胡索发挥镇痛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该化合物成药后被列入国家药典,并被载入多版药理学教本,沿用至今。

    因为这项工作,金国章受邀赴京参加国庆十周年观礼系列活动。他曾深情地回忆道:“当火车缓缓北去,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内心非常激动,心里充满了报效祖国的豪情。”

    科研总可以不断深入。在动物实验中,金国章发现其镇痛机理超出了既有的认识范畴,下定决心找出其中的奥秘。历经十多年,金国章终于将延胡索的神经药理研究融入国际多巴胺研究领域,成为该领域发展的新起点。

    新现象常在偶然中发现。在实验中,金国章敏锐地发现,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有效成分左旋千金藤啶碱初次给药和再次给药的结果不一样。他并未轻轻放过这一“偶然”,而是耗时七年,解决了这一国际同行公认的棘手难题,并在国际上首次将此发现称为“兼容作用”。

    1997年,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匹配治疗”的观点。这一观点直到2013年前后才被学界所接受。这意味着,金国章提前20年为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金国章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和事业。他常说,个人的作用如“沧海之一粟”,而人民的事业犹如“长江之无穷”。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别人出国都流行带家电回国,而金国章却带回来了实验工具、药品和详细的实验笔记。他为实验室买回的一台“填补国内空白”的-20℃冰箱,一直使用了三十多年。

    从事科研几十年,哪怕逢年过节,金国章都会准时出现在实验室,严格遵守着“早八晚十”的上班时间表。别人总觉得他很辛苦,他却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002年,金国章胃癌手术后只能少食多餐,却仍以实验室为家,妻子就常在他口袋中放些饼干和巧克力,便于他工作时充饥。

    醉心于科研的同时,金国章也悉心呵护并照料着伴侣和家人。金国章的妻子80岁后不幸罹患认知障碍症。“父亲为母亲精心制定用药方案,每晚临睡前都要看看母亲的用药记录,并搭配好第二天的用药,才会安然入睡。”金国章的儿子金思毅在遗体告别仪式的答词中说,他会继续照顾好母亲,让父亲安心。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