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2月08日 星期五
2
要闻

亲友团聚,莫因面子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本报记者 张鹏

    “你爸妈生了弟弟妹妹就不要你了。”“弟弟这么喜欢你的玩具,我们送给他吧?”“我就拿筷子给他沾一点酒尝尝,又不真喝。”……新春佳节,举家团圆,酒桌上、聚会中,孩子们成了七大姑八大姨争相逗趣的对象。但是,不恰当的言语很可能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日前,沪上心理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醒,春节聚会,多给孩子们一点善意,别让成年人的不当言行,给萌娃留下心理阴影。

    别让“熊亲戚”言行影响孩子心理

    辣妈静一是两个男娃的母亲。每逢过节,家里长辈非要拿筷子蘸着酒让孩子“舔一舔”,就连自己的外公也会把烟圈慢慢吐向孩子。看着孩子脸上扭曲的表情,几位大人还会大笑。“真是愤怒,但是大过年的又不好驳了亲戚的面子。”静一说。

    亲戚间也许还能私下沟通,朋友之间却可能因孩子间的玩笑而撕破脸。去年春节,80后妈妈潇宁的闺蜜一家来玩,对方的孩子看中女儿朵朵最喜欢的海马玩偶。两个孩子打成一团,潇宁说:“这个海马对朵朵很重要,阿姨给你买个新的好不好?”但是,闺蜜不开心了,居然抱着孩子摔门而出。

    至于亲戚们动不动就把几家的娃娃放在一起比较,更是常事。但是,更多的父母面对春节期间“熊亲戚”的不当举动,往往是一笑而过。“碍于情面,即便心里不痛快,也不会说什么。”一位父亲说。

    很多人认为,对孩子开玩笑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再通过向外界表现行为获得反馈,从而逐渐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与人格特点。成年人对儿童的言行、对他们之后的行为和认知有着很大的影响。换言之,成年人不恰当的玩笑行为,或许能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比如玩具,英国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苏德钟认为,当孩子与母亲分离、开始建立自己的世界时,孩子会将对于外界的安全感转移到其他物体上,其中最多的就是玩具,这些被称为“过渡性客体”。一旦物体被剥夺,孩子则会陷入极大的恐惧和不安。

    父母要做孩子的第一保护者

    若春节里与“熊亲戚”狭路相逢,父母如何既不碍于情面、又能保护好自己的孩子?静安区家庭教育中心主任陈小文说,当别人吓唬孩子说父母要抛弃他时,家长要及时、直接地表达“对孩子的爱不会减少”的观点。

    要反复对孩子表达“父母对你的爱永远是无条件的”。中国家长要打破传统文化中羞于表达爱意的心理屏障,平日里就要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依恋关系,经常表达父母会平等地疼爱每一个孩子的观点,帮助孩子建立认知。

    一位心理学专家说,长辈们常常对着孩子开玩笑说“爸爸妈妈不要你了”,给孩子带来的不安全感是震慑性的,如果父母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弥补,甚至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这样的信息,只是因为“好玩”“孩子的反应很有趣”,那么,最终导致的可能是依恋关系的扭曲,甚至是孩子人格形成的不完整。

    做家长的,更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即便是“小气”一些也无妨,完全没有必要为了满足大人的所谓豪爽形象,而无视孩子的心理。

    在亲戚来访之前,家长还可以适当在家里进行“预演”,今天来哪些亲戚,我们该如何接待,可能他们会逗逗你,你该如何应对……让孩子有所准备,从而不会茫然不知所措。“我们和孩子都要明白,无需为了面子而无限制地迎合别人,那就突破了社交活动中的平等原则。”陈小文说。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