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1月31日 星期四
7
国际

星巴克前CEO宣布考虑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加总统竞选

极化的美国政治没有舒尔茨机会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张  松

    美国亿万富翁、前星巴克CEO霍华德·舒尔茨27日在电视节目中宣布考虑竞选总统,以独立候选人身份挑战特朗普总统和民主党人。

    舒尔茨此言一出虽把美国舆论搅得沸沸扬扬,但没人相信舒尔茨能成功。在民主、共和两党主导的美国政坛,像舒尔茨这样的独立声音虽有很多支持者,但却难以改变越来越两极化的美国政坛,从这一点上看,舒尔茨注定将寂寞离开。

    舒尔茨在个人社交账户上写道:“我正在认真考虑作为独立人士竞选总统。我们的国家此时此刻与众不同,两个党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分裂。让我们一起来讨论如何为更多人创造机会。”

    舒尔茨表示,接下来的几个月,他将展开全美旅行,倾听民众声音。舒尔茨称,他遇到的很多美国人都因为自己曾支持的政党变得越来越激进而感到失望,政治极化和分野让人们期待新的选择。最近才结束的史上最长时间政府“停摆”更让美国民众对政治纷争感到厌倦。

    舒尔茨指责美国两党都没有为大部分国民服务。66%的美国选民认为“没有政党真正代表我的需要或利益”,57%的美国人希望出现第三个政党。

    舒尔茨的话引发很多美国人的认同。事实上,绝大多数美国民众对自己所支持的政党不满意,对美国政治不断两极化感到失望,更有不少民众被迫改变阵营。比如在2016年大选中,记者认识的一些在美华人从民主党“跳槽”,转而支持特朗普。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对民主党的性别政策不满意。2016年5月,时任总统奥巴马宣布,要求全美公立学校允许学生按自己的“心理性别”而非“生理性别”上厕所。这道厕所令惹恼了很多支持民主党的华裔,尤其是有女儿的华裔,他们认为这道命令是变相鼓励“性变态”窥视和袭击妇女。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后来转投特朗普。

    还有一些人对民主党在大学招生时的“逆向歧视”不满。奥巴马政府任内,一些美国顶尖大学在招生中出于保护非洲裔、墨西哥裔等录取比例的考虑,实行配额制度,导致白人和亚裔学生的录取分数大幅高于其他少数族裔,使很多在美华人感到“逆向歧视”,从而转向特朗普。

    选举制度杜绝任何独立选举人的机会

    虽然星巴克是美国的“国民咖啡店”,舒尔茨身价高达33亿美元,但政治是现实和冰冷的,几乎没有严肃的美国选举专家认为舒尔茨有任何机会赢得2020年总统大选。

    首先是美国的选举制度对“第三党”和独立候选人不友好。美国实行的并非普选,而是选举人制度。除佛蒙特州,美国49个州和首都华盛顿特区实行的都是“赢家通吃”制,只要候选人拿下了更多选举人票,就拿下该州,不论普通选民票数有多少。这一制度近年来备受争议。尤其对独立候选人来说,就连拿下一个州都几乎不可能,更别提整个总统大选。

    其次是美国选举耗资巨大,就连亿万富翁都难以支撑。在2016年总统大选中,所有候选人总共筹得25亿美元以上的资金,其中希拉里和特朗普的竞选活动分别花掉了5亿美元和2.5亿美元左右。如果没有主流政党作后盾,小党或独立候选人根本无法承担如此高昂的费用。上述费用还不包括号称独立运营、实际支持大党候选人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

    再次是独立候选人拼不过大党竞选活动的“人海战术”。美国总统选举既是候选人的较量,也是其所在政党基层组织的对决。在总统大选中,两党基层组织都会发起全国总动员,把选举标语插到每家每户,而互联网上也到处充斥其竞选宣传,而这些对舒尔茨这样的“政治素人”来说简直比登天还难。

    舒尔茨参选或帮了特朗普的大忙

    此外,特朗普上任至今的表现,让美国人相信,对政治一窍不通的亿万富翁并不适合从政。很难相信,人们会接受另一位亿万富翁来当总统。历史上,美国亿万富翁独立竞选也从未有胜绩。

    另一方面,“第三党”和独立候选人虽然从未赢得过总统选举,但却数次改变选举结果,让原本处于下风的大党候选人得益。比如1992年,独立候选人佩罗从共和党人老布什手中拉走不少保守派选民的选票,导致年轻的民主党候选人克林顿逆袭成功。

    这一次,舆论普遍认为舒尔茨一旦参选,将冲击民主党选情,因为舒尔茨过去是民主党支持者,政见也与民主党更接近。已经宣布参加总统竞选的民主党候选人、前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部长朱利安·卡斯特罗表示,他并不认为舒尔茨作为独立候选人参选“符合我们国家的最佳利益”,因为它“将增加特朗普获得连任的希望。”

    现任总统看来更是完全没把舒尔茨放在眼里。特朗普在推特上表示:“舒尔茨没胆竞选总统”,“我看过他在电视上的专访,同意他对自己的判断,他不是最聪明的人!”特朗普还调侃称:“希望星巴克还在支付租用特朗普大厦的钱”。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故意刺激舒尔茨,目的是让其参选,分走民主党人的选票。

    美国政治的冷酷现实注定了舒尔茨“轰轰烈烈地来”,但最终会寂寞地离开。美国社会分裂的难题,还没有能解决的迹象。  (本报华盛顿1月30日专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