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1月31日 星期四
3
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金江波委员——

让美育深入到社区真正与生活“美遇”


    ■本报记者 周渊

    以公共艺术提升上海城市能级、让美育进社区滋养每一个普通市民的心灵——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华艺术宫副馆长金江波委员在今年上海两会期间提交多份提案,为城市公共文化发展涵养高品质的人居环境“问诊把脉”。

    金江波委员说,美育不是教画画,更不是办个展览、开个讲座,走走过场。这份《关于推动美育进社区,服务于城市人文生活品质提升的建议》提案提出:美育实际上可作为一种多学科全方位的教育手段和载体,调动公众个体多重感官参与文化体验,广泛深入到各个层次的美育教育当中,融入到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当中。

    在金江波看来,美育教育能够创造美,也能教人发现美、表达美,真正与生活“美遇”。

    “美育改革应联动家庭、学校及社会一体化建设,结合城市更新项目强化社区治理创新。”金江波举例说,比如推动传统手工艺创意课程进社区、建立手工驿站、美育驿站等。美育还能与党建活动配套联动,落实引领美、塑造美、示范美、创建美、关爱美、弘扬美的系列美育党建,共同营造上海特色创意社区和文化艺术公共空间。

    如果说美育是能够渗透到城市细微处的毛细血管,那么,更具有标识性的城市公共艺术则是塑造城市形象和人文特色,提升城市能级和影响力更为直接的表达方式。

    金江波表示,近年来上海公共艺术已在“大踏步前进”,但由于不同区域在城市化进程上有很大差异,公共艺术规划顶层设计不足,在地性特点不突出,尚不能与城市空间相适应,艺术效果不突出,创意活动相对单一,“公共艺术要介入城市规划中,与城市建筑、环境共同生长、相得益彰,为社会创造一个兼具人文内涵和艺术品位的高质量人居环境。”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