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1月30日 星期三
6
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上海正在加速制造业服务高端化进程。
在上汽临港基地,整块长方形新能源汽车电池板被装入车架底盘。
本报记者 袁婧摄 由上海兆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中国芯”——兆芯中央处理器。
本报记者 赵立荣摄
制图:冯晓瑜

    ■本报记者徐晶卉  周渊

    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昨天举行第二次大会发言,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 唐石青

    打响“上海制造”品牌要突破“卡脖子”瓶颈

    打响“上海制造”品牌需要在“卡脖子”领域率先谋划、着力攻坚,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承担“上海使命”。

    我们建议,要聚焦“卡脖子”技术,系统规划上海制造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一些关键环节、前沿领域力争“颠覆超越”,在重要产业领域引领全球发展;上海还可创建“上海实验室”,构建需求驱动的协同创新链,推进上海制造业卓越发展;最后,要加速制造业服务高端化进程,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把上海打造成为长三角制造业“大脑”,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和现代信息技术,着力发展工业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高技术服务业。

    ■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 陈昶

    以市场化社会化机制创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长三角地区要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目标,须更大力度推进市场化社会化机制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辐射的经验做法,以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

    为此,应更加有效地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探索建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对标前沿、先行先试、突破发展,进一步汇聚新合力、创建新机制、落实新举措。首先要积极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打破行政区划、共享发展红利;其次是切实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产业集群;最后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服务作用,加强互联互通、助推交流合作。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李儒新

    共建共用大科学装置,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

    “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目前已成为长三角区域内省市的发展共识。我们建议,共建共用大科学装置,服务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长三角地区拥有国家大科学装置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4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2家,长三角三省一市已初步形成强大的科技基础设施群。建议建立长三角大科学装置规划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区域协同经费支持机制,并鼓励用户参与,在装置规划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运行时的开放和共用。

    ■台盟上海市委员会 石威

    有效改善在沪台资企业发展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成为台商投资最活跃、台资企业最密集、台胞最宜居的地区,并在台湾省形成持续性的“上海热”,“厚植共同利益”的沪台经济融合发展内在特质逐步显现。针对当前台资企业在上海生存与发展面临后劲不足等问题,我们建议以“上海55条”落实为契机,探索注入新要素,助推在沪台企转型升级。可结合第28条措施,以区为单位,设定担保额度,为青年台胞创业提供合理的资金、税收和支持,鼓励他们在沪创业;结合第19条,开发试行“台湾地区信用报告查询前置系统”,设立局域性“台湾地区信用报告查询系统”,向上海金融机构开放台企台胞信用报告查询服务,优化台胞在沪就业创业和生活环境。

    ■上海金福养老院董事长 徐兵

    构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

    失能老人照护问题已成为养老服务的“最痛点”和底线民生的“最短板”。上海作为全国社会保障先行地,要率先破题,构建完善、有效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以弥补传统家庭照料功能的不足。

    以长期照护服务为核心,横向衔接相关救助、医疗等政策,整合失能老人照料和护理服务项目。配置政策工具,构建以长期照护服务和保障为主的综合政策体系。与此同时,要健全完善社区、家庭、机构融合发展支持网络。以社区为载体,制订长照治理计划,推进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深度融合,探索设立“家庭照护床位”模式,让老人足不出户享受到机构服务。

    ■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 赵丹妮

    加快研制全球城市指标体系

    国际上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全球城市标准,上海要形成配套的组织推动力量,依托国际国内权威智库机构,加快研制具有国际水准、上海特点的1.0版指标体系,指导上海实施完成2035年城市建设任务。围绕阶段性、分类推进的具体目标,加强过程管理,分级、分类、分步设置建设的实施指标,不断完善标准化城市表现指标及测量方法,加强第三方跟踪监测评估。此外,应加强前置性、关键性工作奠基。如适时重新注册加入城市数据全球委员会,参与国际都市ISO37120指标体系认证,加快与国际平台对接,并在全球城市比较研究中形成“上海学派”“上海样板”。

    ■长宁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温新华

    司法要当好经济发展“净化器”

    上海正在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司法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司法要主动破解企业“急难愁”问题,共同为上海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保障。在服务经济发展过程中,司法部门不能做高高在上夺人眼球的水晶灯,也不能做大呼小叫过度敏感的警报灯,而要做甘居墙角默默工作的空气净化器。

    为此,司法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维权与维稳的关系。对企业既要从规范的角度出“诊断书”,也要从帮扶的角度出“金点子”,创新工作模式。同时,司法执行要全面推广“执行悬赏保险”制度,加大对“拒执罪”的处罚力度。再者,要为上海的创业者和企业家提供更好的司法服务,为现象级业界精英和创业英雄落户上海提供更有力司法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屠海鸣

    构建上海“三大文化”传承体系

    目前上海正在构建文化传承体系,致力于用好用足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丰富资源。“三大文化”虽然提炼精准到位,但文化传承体系建设还有不足之处,文化保护和传承法制化水平还不高。

    要推进“三大文化”入脑入心,还要强化“供血输氧”,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三大文化”传承项目建设,开发更多符合网络时代人们消费体验的新产品、新平台,使“上海文化”品牌影响更大、更广、更远。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