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1月20日 星期日
1
要闻

“一团一策”迎二○一八年度大考,查找短板、攻破难题、锤炼优质创作

上海市级国有文艺院团交出年度“答卷”


    ■18家市级国有院团新创(含改编)大型剧目98部,较前一年增加19部

    ■演出收入2.85亿元,较前一年增长0.29亿元,增幅为11.3%

    ■把“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资源转化成为文化原创力

    ■主动“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上海精彩,进一步扩大上海文化国际影响力

    ■本报记者  宣晶

    昨天,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迎来“一团一策”年度大考。自己说、同行评、专家点、评委议,考核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聚焦院团改革中的不足和短板,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攀登艺术高峰为目标,邀请专家共商良策、共破难题。

    自2015年上海文艺院团启动“一团一策”改革以来,每年都会有这样的“大考”。当“考核”制度变成习以为常的创作探讨氛围后,良性循环的促进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的土壤逐渐形成。昨天的“大考”上透露,2018年,18家市级国有院团新创(含改编)大型剧目98部,较前一年增加19部;演出收入2.85亿元,较前一年增长0.29亿元,增幅为11.3%。

    聚力“上海文化”品牌,抒写时代万千气象

    上海文艺院团把“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资源转化成为文化原创力,夯实文化“码头”,建设文化“源头”,展现辐射全国、影响世界的文化软实力,将上海特色融入每一部作品的题材、风格之中。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歌剧《晨钟》、京剧《北平无战事》、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彰显上海的红色基因;音乐现场《共同家园》、昆剧《临川四梦》、越剧《双飞翼》、淮剧《浦东人家》展现江南文化穿透时代的艺术魅力与表现张力;木偶剧《最后一头战象》、话剧《追梦云天》则以海派文化为底色,谱写舞台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创新篇章。

    这一年来,国内外赛事佳讯频传。杂技《攀登—集体造型》《突破—抖杠》参加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并获“金小丑”奖;滑稽小品《共享单车的一天》参加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就拿下优秀作品奖和最佳导演奖;木偶剧《创世—补天》在塞尔维亚“金火花”国际木偶艺术节上,夺得“评委会特别奖”;3D昆剧电影《景阳钟》荣获东京国际电影节“艺术贡献奖”……

    “一团一策”喜迎收获期,院团改革也步入了“深水区”,如何创造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上海精品”?专家们建议,上海要继续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等重大节点,科学编制重大题材专项创作规划,不断提高创作生产组织化程度,在“一团一策”的基础上,鼓励支持“一剧一策”,发挥不同戏剧作品的优势特色。“文艺工作者要有撸起袖子、挥洒汗水的‘拼’劲,全身心扑进去,把作品做到极致。”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刘文国建言。

    “走出去”的自信源于扎根人民,从火热实践和多彩生活中汲取营养

    《临川四梦》《海上生民乐》等在国际舞台上自信发声,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朱鹮》《天鹅湖》大规模巡演,足迹遍布欧美主要城市,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上海文艺院团主动“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上海精彩,进一步扩大上海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走出去”的自信和底气源于扎根人民,文艺创作从火热实践和多彩生活中汲取营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心里装着人民,脚步跟随人民,深刻反映人民。上海戏曲艺术中心连续两年推出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艺术家“深扎”主题实践活动,足迹遍布沪苏浙皖地区。  ◆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上海芭蕾舞团《闪闪的红星》剧组赴江西革命老区采风,在条件艰苦的山区,年轻演员接受了一次信仰的洗礼。“演员只有脚踩得着泥地,才能跳得好芭蕾。”上芭团长辛丽丽说。同时,院团也积极开展公益演出与普及教育。上芭每月开放一次“芭蕾大师公开课”;上海评弹团化身“曲艺轻骑兵”,带着吴侬软语的江南风走进东北、内蒙古、宁夏等地。

    努力寻找培育“未来大师”

    上海昆剧团开办“昆曲学馆”三年,青年演员已在《临川四梦》《长生殿》等剧目中担纲主演;上海歌舞团不断完善“艺衔制”,进一步细分首席、独舞、领舞的评定;上海民族乐团推出“脱颖而出”专场音乐会,为年轻演奏家打造展示才能的平台……

    “上海期待新一代文艺领军人物,要做好代际传承,从中青年里挑选拔尖人才,为他们量身定制响当当的好作品。”著名评论家毛时安说。上海不仅要吸引艺术大师,也要成为大师诞生之地,要在青年艺术家中寻找“大师的种子”。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