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1月17日 星期四
4
教科卫;专题

学生娃为考英语证书跑遍全国,不但考位难求连考场周边宾馆也被预订一空

禁赛令为何平息不了“考证焦虑”


    ■本报记者 张鹏

    ■沪上教育界人士表示,禁赛令下,零星的测试并不具备参考价值。教育应该多元评价,鼓励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特长。家长们需要调整心态,从仅仅追求孩子成绩好、进名校,转向对孩子的多元化预期,而社会价值的认定也需要更加包容、多元

    “广州1.5秒抢空,上海20秒,苏州5.5秒,北京1.2秒……”近日,沪上不少学生家长群里,一场“手速”比拼因为“剑桥通用英语五级考试(KET)报名”而上演。直到昨天上午,KET考试南京考点开放报名信息,家长群里仍有人因抢到名额而欢欣鼓舞。

    为了这场考试,家长们早就圈定了上海周边城市的考点,由近及远依次是苏州、杭州、南京、合肥,再远些的北京、山东也都在家长考虑范围内。一位家长甚至截屏告诉记者:“合肥考点周围的酒店昨天也一并被秒杀一空,没想到,一场学生英语考试,竟然会拉动安徽、江西等地的旅游业。”

    不少教育界人士对此感叹不已:“家长为了孩子升学的焦虑,机构为了市场的助推,再多的禁赛令都不能平息家长‘鸡’娃的心。”

    一些家长对竞赛信息趋之若鹜

    考证,尤其是考英语证书,一直颇受家长青睐。但今年起,18周岁以下中小学生将不能参加上海外语口译证书考试。因为这一考试被不少上海家长认为是备战“小升初”的“有效考试”,导致原本大学生或在职人员才关注的考试成了一二年级孩子的“主战场”。

    其实,早在此次口译证书考试限制报名年龄前,上海的奥数“四大杯赛”已全部取消,全能五星、3E考试也不再被允许。“杯赛”没了,孩子们为之欢呼。“再也不用去上奥数班啦!比赛没有啦!”预备班的亮亮(化名)从幼儿园开始就跟奥数培训打交道,多年的刷题经历让他对数学学习越来越麻木。

    为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主管部门也一直对试图“换马甲回归”的杯赛不断追击。但记者调查发现,“细心的”家长还是不放过任何竞赛信息。如今,市场上仅剩下两种英语考试还没有被禁止:一种是剑桥通用英语五级考试(KET)以及剑桥通用英语证书(PET)考试,另外就是为全球11至15岁中小学生举办的权威英语能力测试“小托福”考试。

    更有家长将目光转向了面向高中生和大学生的相关竞赛。“义务教育阶段的竞赛考试不能参加,我们有能力去考更高级别的总没错吧。”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去年她和孩子花大半年备战高中数学联赛,临考前组委会突然通知初中生不能参加,但“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明确给出禁赛令,我们还有希望”。

    家长不放弃证书,机构不放弃挣钱

    “焦虑,太焦虑了!手上不握有证书,简历就没有打动学校的亮点。”家长微微(化名)说,竞赛证书,就是家长的救命稻草,“考证还不是为敲开初中名校的大门。”

    家长王女士本不是“鸡血妈妈”,但一次学校家长会上,老师敲响了“小升初”的警钟:“考证还是有的,你们家长自己多关心。”几句话欲言又止,让家长们瞬间感到形势严峻。

    更让人无奈的是,口译证书考试被要求不能开放给18岁以下的学生后,家长们都没来得及喘口气,就接到了培训机构的通知:“没有口译认证,英语牛娃还能考什么?当然是国际认证标化考试小托福!”还有机构给家长发来短信:“口译班级调整,赠送小托福考试名额和考前强化班培训,价值3880元。”

    记者了解到,当小学生的竞赛培训逐渐失去市场,不少机构已经开发新的培训项目——培训中小学生如何参加高中生五大学科竞赛。

    昨天,家长王女士还在津津乐道地跟朋友讲述自己秒杀KET考试经历时,不少学生家长却不以为意。“你就是从来没享受过这种秒杀的刺激。从前几年某机构的入学考试名额到考证,哪个不靠抢?没证书你怎么写简历?简历空白你怎么上初中名校?”几句话一下就戳中“老母亲”心头的痛处。

    证书对孩子成长或许弊大于利

    家长并没有顾及孩子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就一味盲目追求考取各类证书,其实是从众心态在作祟。沪上一名英语教研员在接受采访时说:“从英语学习中能够获得多少,这是因人而异的。”

    “强压式学习英语,不仅不会提高孩子的英语水平,反而会磨灭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沪上一名英语老师直言,曾经有考出基础口译证书的小学生,单词量很大,发音却并不标准。他认为,学生从小应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先将语音、语调基础打好,单词可以不断积累。

    至于家长们一直盘算的用证书叩开民办学校大门的想法,沪上各民办学校负责人也给出回应:各类竞赛获奖证书将不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禁赛令下,零星的测试并不具备参考价值。闵行区文来中学校长柏彬在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应该多元评价,鼓励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特长。家长们需要调整心态,从仅仅追求孩子成绩好、进名校,转向对孩子的多元化预期,而社会价值的认定也需要更加包容、多元。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