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1月09日 星期三
6
综合

上海持续推进“全市通办+一网通办”,今年至少将有100万件事项的办事人可以“免跑腿”或“少跑腿”

社区事务中心成了“政务便利店”


在黄浦区豫园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一网通办”让居民群众办事日益方便快捷。
本报记者
袁婧摄

    ■本报首席记者 钱蓓

    去年3月开始,上海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实现了“全市通办”;10月起这些“实体店”有了网络版,涉及公安、民政、人社、医保、卫健、住建、粮食、总工会、残联、档案、经信共11个部门的169项个人政务事项,有29项能够“全程网办”,办事根本不用出门;余下140个事项则可网上预审,办事人“最多跑一次”。

    过去办事跑腿,“说多了都是泪”;如今“全市通办”加“一网通办”,省时、省力、省钱。据悉,目前沪上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的“全市通办”件比例已经达到10%。以2018年1046万多件的受理总量为基数计算,今年至少将有100万件事项的办事人可以“免跑腿”或“少跑腿”。

    “人户分离”不再是问题

    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正在成为市民身边的“政务便利店”,办事就像进店买咖啡,在上海任何网点都能被接待。但过去,大家必须去户籍所在地的那家店,如果你户籍在杨浦区、居住在闵行区,那每次都得横穿上海,回杨浦区办事。

    全市通办之后,选择网点的原则变成了“怎么方便怎么来”。如果你从家里出发,当然是闵行区居住地附近的那个网点最近;如果你是早出晚归的上班族,也许公司附近那个更方便;又或者你只在接送孩子、买菜、看病间隙有些碎片时间,不妨路过哪个就去哪个办理。

    目前,全市通办受理量排名前五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是徐家汇街道受理中心、彭浦新村街道受理中心、枫林路街道受理中心、东明路街道受理中心、古美路街道受理中心。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是靠近大型医院,适合患者就诊时“顺带便”办事,它们受理的事项中,医保类也是最多的。

    总之,“人户分离”不再是一个问题。上海市民政局基政处处长章淑萍说,处于“人户分离”状态的上海户籍人口约有500万,外来人口则向来都有高流动性特征,“面对超大城市的这种特点,我们长期沿用的‘人户一致’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出现了不适应”。全市通办和一网通办的推行,省时、省力、省钱,极大地降低了市民的办事成本。

    收受分离,数据流转替代群众跑腿

    全市通办,面向市民的是一个窗口,“一窗受理,一窗反馈”;但大家看不到的后台对接着11个委办局的22个业务系统,可谓“线路密布”。

    过去各区、各街镇“便利店”制作的“咖啡”不尽相同——“豆子”不同、“机器”不同、“咖啡师”手艺也不同——现在,为了实现全市通办,市民政局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流程再造,统一政策标准、统一办事指南、统一受理时间,确保大部分事项在哪儿办都一样。

    但是,仍有一部分事项无法实现前述类型的“统一”,比如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只能在户籍地或居住地办理的事项;资金来源渠道不一,跨区结算有难度的事项;必须实地调查或到户籍地调取档案核实的事项;各区政策不统一的事项等。市民政局为它们建了个“统一信息交互平台”,探索出“收受分离”的解决方案,由此实现“全市通办”。

    “收受分离”的办事流程大致是这样,居民在任意“网点”提交办事申请;接到申请的“网点”通过信息交互平台会把申请材料流转到申请人户籍地(或居住地)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受理;收件地或相关职能部门再把办理结果反馈给申请人。“数据流转”代替“群众跑腿”,既规避了政策法规制约,也把方便留给了市民。

    “一网通办”可覆盖长三角吗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请了假、穿了城,到了户籍地“网点”取了号、排了队,轮到自己才发现,身份证忘了带,居住证忘了带!一切作废,下次再来。

    越是高频使用证件,越容易被遗忘。全市通办和一网通办系统连这问题也考虑到了,推出了“电子亮证”服务。

    黄浦区豫园街道退休居民方荣荣自从下载了“市民云”App,就经常研究使用方法,无意中看到首页的“亮证”模块。她马上操作了一下,“只要在App上完成实名认证就能开通‘电子亮证’,忘带身份证根本不是事儿,有手机就行。”

    目前,有三类证件可以“电子亮证”——线下受理大厅办事最常用的身份证、居住证、出生医学证明。去年10月至今,全市共有1465人次市民完成电子亮证。市民政局透露,今后户口本、结婚证等高频证照也将陆续纳入亮证范围。

    如果街道与街道、区与区之间的“办事壁垒”可以打通,那么,城市与城市之间呢?上海与长三角其他地区之间呢?有专家认为,上海社区事务受理服务全市通办的创新实践,完全可以在更大地域范围内复制、推广,比如首先可以在长三角推广,促进“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