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1月09日 星期三
3
要闻;专题

上海秉持“绣花精神”追求“精细极致”推进大调研,在实践中锤炼出一大批想创造、能创造、善创造的干部群众——

从基层难点痛点堵点中找准工作切入点


从学生的一餐盒饭,到远郊农民家门口的卫生室;从企业人才手机端的服务App,到居民小区的垃圾分类处理装置……看似“事无巨细”的大调研,紧紧扣住的是企业、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图为仙霞街道虹旭小区内,居民定时定点将垃圾投入分类回收箱。
本报记者
袁婧摄

    ■大调研中逐个浮现出来的痛点、难点,考验的是广大干部群众富于创造、攻坚克难的能力,更需要大家打破路径依赖、摒弃思维定式,善于寻求“无解之解”,从不可能处寻找可能的办法

    ■直击问题和痛点的大调研,成了牵引各项工作实现突破的“牛鼻子”,也成为助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的发力点之一。结合实践,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逐步上升为制度,一方面推动大调研常态化、科学化深入;同时,也以其“突破攻坚”的特质,助推各项改革深入落实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中流击水、再起宏图、创造新传奇,这是奋进在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征程的上海谋定的宏愿和坐标。

    而在路径选择上,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发展起来的上海,选择了一条异常踏实具象、细致入微的现实途径——大调研。

    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注重从群众、基层和企业反映的难点、痛点、堵点中找准工作的突破口,从而汇聚起共谋发展、共促改革、共推开放的创造伟力。

    行至今日,秉持“绣花精神”追求“精细极致”的大调研,不仅显著优化提升了城市营商环境,在解决百姓关切的“老、小、旧、远”等民生事务上亮点纷呈,更在实践中锤炼出一大批想创造、能创造、善创造的干部群众。

    从这个意义上,“富于创造”的大调研实践,生动注解了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

    打破路径依赖,摒弃思维定式,以问题为导向、效果为指向的大调研,牵引着东海之滨的各项改革不断向纵深迈进。

    从群众视角的  “一件事”出发,梳理其背后的制度供给

    从学生的一餐盒饭,到远郊农民家门口的卫生室;从企业人才手机端的服务App,到居民小区的垃圾分类处理装置……

    看似“事无巨细”的大调研,紧紧扣住的是企业、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在乎的是城市中人们的感受度和体验度,以群众视角的“一件事”出发,梳理其背后的逻辑、链条,以及制度供给、资源关系,富于创造地“用心做事、用情服务”。自带“高度、广度、深度、温度”的大调研,为很多问题的解决找对了方向、找准了路子,成为城市治理中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专利审查速度慢,针对创新型企业的这一痛点,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创建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结合这次大调研工作,梳理出“提高专利审査服务效率”等三个重点需求,逐一攻坚克难,启动专利快速审查,发明专利授权时间从三年缩短为三个月,中国商飞等一大批企业由此获益。

    闵行区则聚焦冬季在校学生的午餐问题,率先输出“50度午餐”(最佳食用温度),全面启用可移动保温箱,并辅助高科技“天眼”,对学校和供餐单位的每一环节实时监控、可追溯,为学生用餐安全提供全方位保驾护航。

    探寻“无解之解”,工作有了兴奋点发力点

    没有现成的范例,也没有可循的模式……大调研中逐个浮现出来的痛点、难点,考验的是广大干部群众富于创造、攻坚克难的能力,更需要大家打破路径依赖、摒弃思维定式,善于寻求“无解之解”,从不可能处寻找可能的办法。

    从社区干部到区委书记,翻一翻大家手头的“调研手记”,闪烁着智慧之治的光芒,也是干部队伍作风大锤炼、大转变的最真实写照。

    徐汇区虹梅街道干部的大调研手札中,曾有这样一段“杂乱无章、理不出头绪”的记录:辖区内漕河泾开发区近4000家企业、25万名员工,他们的“小需求”是不出园区享受优质医疗、有靠谱的科学育儿指导等;与此同时,紧挨着辖区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却抛来“儿童医学科研人才集聚,但专利申请却不够专业”的诉求。

    看似“挨不着边际”的两头需求,却在街道干部的创新“研发”下有了交集和联结——今年首个工作日,虹梅街道、儿科医院内科等单位基层党支部“跨界”共建,依托党建联盟这个新平台,园区内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将助力儿科医院专利申请工作;专业医师团队也把“儿科医学院”推送进园区社区,形成线上讲课、线下咨询的落地项目。

    一位参与大调研的“90后”机关干部在手记中这样深情地描述:大调研拉近了干部与企业、群众的心理距离,听到了平时“听不到”的声音,发现了易被忽视的“沉默少数”,让大家站在最贴近市场和社会的一线,感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切脉搏,增添了工作的底气和能力,工作有了兴奋点、发力点。

    建章立制,把大调研成效转化为“制度优势”

    直击问题和痛点的大调研,成了牵引各项工作实现突破的“牛鼻子”,也成为助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的发力点之一。结合实践,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逐步上升为制度,一方面推动大调研常态化、科学化深入;同时,也以其“突破攻坚”的特质,助推各项改革深入落实。

    在黄浦区,截至目前形成区级层面各类制度60项,各单位制定形成的制度167项。比如,聚焦民营中小企业,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加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创新转型发展;固化“每周四下基层调研日”制度,让机关干部零距离结对联系服务居民群众,完善“两代表一委员”联系基层、现场办公等制度,构建有力高效的发现解决企业群众急难愁盼的机制。

    静安区开发“大调研信息系统”,实现PC端和手机微信端数据协同共享,借助大数据探索形成问题分层处置机制,并与区网格中心平台对接,设定处置时限,建起问题闭环解决机制;每月生成《大调研数据分析报告》,为公共决策提供支撑。同时,区层面组建四个工作小组,牵头搭建平台,对问题会诊、会商,使大调研成为公共决策的集体思维方式。例如,企业工作组聚焦改善政务服务;社区和居民工作组探索形成“约请制”,及时解决停车难、买菜难等问题;人才工作组服务于人才引进培养及绩效管理等。

    虹口区在大调研中同步开展“制度建设年”,在问需问计过程中建章立制,切实把大调研成效转换为“制度优势”,累计新建制度421项,修订403项,废除226项。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