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1月08日 星期二
7
教科卫

新年伊始,上海科技馆推出全新品牌项目“遇见@科学家”,探索立体化科普

听当代科学家讲科学大家的故事


科技馆工作人员用“快闪”方式演绎牛顿的科学传奇。 (上海科技馆供图)

    ■本报记者 沈湫莎

    “哎呀呀,让你帮忙煮鸡蛋,怎么煮上怀表了?”“为什么苹果会掉下来,而月亮不会掉下来?”新年伊始,一场科普秀与上海科技馆的观众不期而遇:聆听一场科学讲解,参与一场展教活动,甚至还能与院士聊聊天。

    这是上海科技馆全新品牌项目“遇见@科学家”的首次亮相。据悉,馆方将每月选取一位当月出生且在科学史上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大家,用多种方式展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科学精神、科研成就和科学理念。一月推出的这位科学大家,就是1月4日出生的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大名鼎鼎的艾萨克·牛顿。

    “快闪”表演重现科学发现的过程

    苹果树下,顶着一头白发的“牛顿”正在闭目养神,忽听得耳边“啪”的一声,原来是苹果掉在了地上,牛顿捡起苹果陷入沉思,直到仆人来叫他吃饭。“为什么苹果总是垂直落向地面,而不是斜着落下或飞向天空……哦,原来是地球引力牵引着苹果。”这一刻,“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拉着仆人的手高兴地欢呼。

    这个连小学生都知道的科学传奇,被科技馆两位工作人员用“快闪”的方式演绎了出来。用“快闪”表演的好处是,只需一块很小的地方,演员们就可以开始即兴表演。

    作为科学节目,在细节上一定要“较真”,从服装到道具都十分用心,而“仆人”的原型正是牛顿的好友威廉·斯蒂克利。他1752年出版了关于牛顿生活的回忆录,在手稿中他提到:“午餐后,天气很暖和,我们走进花园,在苹果树的阴凉下品茶聊天。当时只有牛顿和我两个人。他告诉我,他以前也经历过这样的场景。那时候他也是坐在苹果树下,陷入了沉沉的思绪中。此前,他就对重力问题有了模糊的认识,这时候,一个苹果掉在地上,打断了他的思绪。”这是牛顿被苹果砸中的最原始记载。

    为公众与科学家制造更多偶遇机会

    用表演展现大家所熟知的那个牛顿,其不为人知的一面则交给“达人带你逛”环节。“遇见@科学家”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了解一批已经名垂青史的科学大家,二是让当代科学家走进公众视线。

    中科院院士、科普达人储君浩早早来到科技馆,一直到下午才走。他绘声绘色地给观众讲述了牛顿与苹果树的故事,鼓励大家勤奋学习,了解科学。

    中科院上海物理研究所博士生郭玮宏借助这一平台,在新年体会到了“圈粉”的滋味。一周前,他就开始梳理牛顿生平,在他口中,与牛顿有关的故事不限于苹果树、三棱镜,还有他的思想、为人,甚至包括他在科学史上的意义。

    上海科技馆展教处副处长胡玺丹说:“如果说当下科学家中的明星少了,或许是因为缺少与公众的亲密接触。我们希望通过‘遇见@科学家’这一平台,把更多科学家请进科技馆,为公众与科学家制造更多偶遇的机会。”

    达尔文、爱因斯坦将陆续“上线”

    在郭玮宏看来,“遇见@科学家”与以往的科普方式都不一样,这是将表演、讲座、实验等形式综合起来的立体化科普,观众不再是碎片化地获取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到活动中。

    “在实验方法上,牛顿上承第谷、开普勒、伽利略;在哲学思想上,牛顿又对伏尔泰、康德、爱因斯坦有深远影响。牛顿终结了中世纪没有科学的传统,他始终认为人不能凭假设去创造东西……”活动现场,郭玮宏用亲身经历阐释了“立体科普”的重要性,“从科研角度来说,如今的许多项目都涉及交叉学科,而许多问题从根本上也都是殊途同归。”

    巧的是,在郭玮宏开出的这串长名单中,很多科学家都将会在未来的活动中亮相。比如3月14日就是爱因斯坦的生日,而2月份亮相的将是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上海科技馆表示,将通过一系列馆校、馆企、馆研、馆区的跨界合作,让这种立体化科普走得更远。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