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1月03日 星期四
5
要闻

跨年晚会引发罗生门,“收视率冠军”遭网友质疑——

数据打假为什么这么难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各大卫视的跨年晚会总是社交媒体的热议话题,跑调、假唱、设备故障都逃不过观众和网友的评价。2019年伊始,来自观众的“挑剔”更进一步:某卫视赢得跨年晚会“收视率冠军”是否由数据造假得来,成为新年的网络话题之一。值得思考的是,涉事卫视发表了声明,反驳网上揣测。但目前看来,澄清效果甚微,网友相信收视有猫腻的比例,似乎远大于相信“这是一场误会”的。

    业界人士认为,此前长期的数据造假问题已严重影响了行业公信力,即便偶尔出现意外,也会被观众误解成造假新手段。中国影视界的信任危机,已成为数据打假路上的一道坎,也是整个行业亟需正视的一大难题。

    影视界重塑公信力需全行业长久努力

    从2018年12月30日起,浙江、东方、北京、湖南、江苏等多家卫视的跨年晚会先后播出。1月1日52城收视统计公布,先是某家卫视官宣好消息,称自家拿下了跨年晚会的收视率第一。随后,另一家卫视主持人在微博上晒出多个渠道的数据,暗示谁才是货真价实的收视冠军。同时,不少网友表示,他们遭遇了“强制换台”等不可思议的操作,需重启机顶盒才能调到原本观看的频道,矛头直指某卫视。当晚,涉事卫视发布声明驳斥网上指责,并称出现“插屏”“换台”等情况,是由网络视频版权方的推广行为造成的,并非数据造假,更不会影响电视收视率的走向。

    收视率本是业内心之所系,但这次网上舆情发生,大有把业内事扩大为“网民事”的趋势。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尤小刚认为,当前,观众看电视节目的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大家不仅用电视机看,还用手机、电脑看;不仅通过地面广播电视系统看,还通过有线电视、卫星电视、IPTV、网络电视等多渠道看;不仅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看,还在移动的时间和空间看;不仅实时看,还能点播、回看等。因而很难用单一数据证明收视或者点播量多寡,更非外行简单几句话就能说清道明的。“网民变得草木皆兵甚至捕风捉影,好像一有异动就是收视率造假,这只能说明,此前被爆出的造假行为大大损害了行业公信力。”

    向假数据宣战多年的编剧汪海林也无限感慨:“十年前,我为收视率投支持票,因为那是个相对客观的指数,而且全世界影视行业都采用这样的统计方式。但现在,本应最客观的数据已演变成了可以不客观的参考值。”在他看来,影视行业重振信心,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信誉问题,“它关乎真实性。就跟食品保质期、跟我们的时间标准一样,是呈现一件事物最本质的功能指标。如果连客观的数值都失去了客观立场与意义,遑论其他。”

    偷换概念的背后直指“唯收视率”痼疾

    “跨年夜收视疑云”迅速在网上发酵:52城、70城、酷云、全国网、全国网城域等,哪个渠道的统计值得取信?20点到22点时段、零点钟声敲响时段、×××登场时段,哪个时段的数据最具权威性?当几家卫视用五花八门的定语来粉饰自家成绩单时,观众该相信谁?其中谁是“水军”,又有谁在泼脏水?一时间,围绕跨年晚会的收视情况,网络舆论一地鸡毛。

    为什么一场晚会能激起网上巨大关注,为什么几家卫视挖空心思去玩“文字游戏”偷换概念?专家指出,采用不同渠道数据,将一台节目切割为若干时段,或用某些“野榜”关注指数来佐证,总之怎么于己有利就怎么说——业界见怪不怪、网友眼中“皇帝新衣”的现象背后,实为多年难祛的“唯收视率”痼疾在作祟。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说得谨慎:“这一次是否造假有待查证,需要进一步证据。但之前确有造假情况发生,而玩‘文字游戏’偷换概念更是由来已久,这些都助推民间的不信任情绪。”

    尤小刚则坦言:“收视率造假、收视率虚张声势的问题多年未解,甚至变成资本生产链,主要原因就是利益驱使。广告收入是电视台的主要来源,而收视率是广告商投放广告的主要依据。当收视率数据常常与可观的广告收入画等号,电视台或者节目出品方常常被迫买卖,动辄花费千万元。”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