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2月25日 星期二
5
评论;视点

中国广东沿海地区历史上曾遭遇海啸袭击?

中科大专家揭开南澳岛埋藏千年记忆


广东南澳岛海岸风光旖旎,研究显示这座岛屿近千年前曾遭受过海啸袭击。 图/视觉中国
孙立广向记者介绍南澳岛古海啸研究中的宋瓷碎片。
本报记者 郑蔚摄
杨文卿在南澳岛采集沉积剖面样本。 受访者供图
制图:李洁

    ■近日,中科大研究小组对广东省南澳岛的海岸沉积剖面进行研究,证实了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海啸冲击大陆海岸带的事件。专家认为,该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国沿海地区存在着海啸的风险,这在我国沿海地区的核电站、港口和能源储备基地等工程的规划和建设中需要予以考虑。同时,它还揭示了海啸对受灾地区文化的影响,并建议对南澳岛宋代遗迹进行更多考古挖掘,把被海啸埋葬的南澳宋城从地层里发掘出来

    ■本报记者 郑蔚

    “中国广东沿海地区历史上是否曾遭遇海啸袭击?”对这一问题,过去的答案历来是否定的。但真的如此吗?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极地环境与全球变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孙立广—谢周清研究小组,对广东省南澳岛的海岸沉积剖面进行研究,揭示了该岛一千年前遭受南海海啸袭击的历史,证实了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海啸冲击大陆海岸带的事件。该研究成果日前在《科学通报》上正式发表,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是杨文卿博士。记者日前就这一研究,对孙立广教授进行了深入采访。

    西沙东岛

    1000年前南海确实遭遇过威力巨大的海啸

    最近袭击印尼的海啸,以及本世纪发生在印度洋和日本的特大海啸都给受灾国带来了巨大损失,严重威胁海岸带安全。过去,对于中国大陆沿海是否发生过海啸一直缺乏明确的认识,这制约了准确评估沿海地区的灾害风险,不利于沿海港口、核电站等重要设施的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执行。

    近年来,孙立广研究小组对中国近海的古海啸进行了持续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团队在2008年发现西沙东岛在公元1024年前后,发生过一次生态灾难事件,论文发表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50周年纪念特刊上。在西沙东岛的湖泊沉积中存在着厚达10厘米的珊瑚砂层,珊瑚砂粒度分析表明,它们是同时沉积、快速形成的,该层顶底所含植物种子的年龄基本一致,均为公元1024年,沉积物中缺失植物颖果和介形虫,有机碳含量也接近零,与上下层位差异明显。研究认为,这是一次生态灾难事件,它是过去1000年来由南海的一次特大风暴潮引发的,不能排除海啸的可能。但是,海啸的证据不足,存疑的是为什么1000年中只发生一次威力如此巨大的风暴潮?

    后期的持续考察研究发现,在东岛的东北海岸宽200米的范围内分布着重几十千克的砗磲、珊瑚块和海底岩石。砗磲和珊瑚通常生活在沿海珊瑚礁盘上,海洋必须产生巨大的能量才能把它们送到海岛上来。这一系列证据,有力地证明了在公元1024年前后发生的生态灾难事件是海啸导致的,从而确认了中国南海在历史上发生过海啸。在这一成果突破了过去对南海无海啸的认识,直接证明了南海发生海啸的历史。2013年发表在《科学报告》的这项研究成果为我国南海海啸预警系统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汕头南澳

    1076年马尼拉海沟大海啸毁灭了宋城

    在揭示了南海海啸事件的基础上,团队对东海古海啸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东海闽浙陆架表层泥质沉积序列的分析,结合南海古海啸的数值模拟结果,研究认为东海在过去两千年未发生过大型海啸。2016年发表在《国际第四纪期刊》的这一成果提示了东海沿岸相对较低的海啸风险,对评估该地区海岸带安全有参考意义。

    南海古海啸的首次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我国大陆沿岸是否受到海啸冲击引起了科学院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2015年经过研究讨论认为海啸直接关系到我国海岸带建设和核电站的安全问题,为此临时给予了重点部署(特支)项目资助。中国科技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对广东省南澳岛的考察和分析,确认了一千年前发生的南海古海啸对该地区的毁灭性影响,进一步揭示了大陆沿岸遭受海啸袭击的历史。

    中科大的专家小组在南澳岛现场科考发现,南澳岛东南端的宋井海岸沉积中存在含有大量贝壳碎片和宋代陶瓷器残片的层位,该层沉积物颗粒较粗,粒度分布与附近的海滩沙一致,表明其物质来源于附近的海滩或近海区域。宋井附近的澳前村沉积剖面存在一层颗粒偏细、包含破碎砖瓦的层位。在岛屿东侧的九溪澳和青澳湾剖面也含有颗粒较粗、粒径分布与海滩沙相似的沉积沙层。沉积层内没有风暴潮沉积中通常含有的平行纹层或亚层结构,故排除了风暴潮成因的可能。分布在宋井海岸的巨型砾石、破损的宋代石臼和九溪澳湾最内侧的磨圆较好的砾石指示了强烈的水动力搬运过程。以上证据证明南澳岛遭受了海啸袭击。

    袭击西沙东岛的海啸的年代为公元1024年前后,历史文献中记录的广东潮阳遭受破坏性海浪袭击的时间为1076年,南澳海啸层陆地动物骨骼的定年结果范围包含了上述年代。结合定年样品的碳14年龄、沉积层中的宋代陶瓷器碎片以及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可能为海啸的事件,专家们推断南澳遭受海啸袭击的准确时间应为公元1076年,处于北宋后期。沉积剖面中的宋瓷正是指示这一时代的文化遗迹。西沙群岛海啸沉积层的年代上下界限分别为公元1017±30年、1034±30年,考虑定年误差这一范围与南澳受海啸袭击的时间基本一致。模拟结果也表明起源于马尼拉海沟的海啸能够同时袭击这些区域,所以专家们可以判断西沙群岛与南澳岛的海啸应为同一事件。

    无言的遗存

    消失在海啸中的海岸带文化

    专家组在对南澳岛文物、古建筑等遗迹的时代进行统计发现,这次海啸对南澳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根据对现存的文物遗迹的整理统计发现,岛上的文化遗迹自唐代起逐渐出现,而以文献记载的“海啸”发生时间——即公元1076年为起点,直到正式建镇的1575年,可以发现在这500年中南澳岛文物、古建筑等遗迹数量不但未出现增加的趋势,反而显著减少,直至明代后期设镇之后才大量增加。宋代是经济文化繁荣的朝代,而且受北方辽、金等少数民族的压力,宋朝国家的重心与前朝唐代及之后的元明清等相比更加偏向南方,南澳岛又是海上丝路航线上的港口,其经济文化也应该同样繁盛,反映在文化遗迹上应有更多的文物、古建筑等出现。而海啸之后文物数量突然减少说明这次灾难对岛上的文化产生了破坏性影响。而在历史文献中,对这一时期没有关于战争发生的记载,因此海啸破坏是对这种文化衰退最合理的解释。从1076年到1575年南澳建镇,是南澳文化衰败的时期,可能是海啸影响的结果。

    专家指出,关于海啸引起海岸带文化的衰退古已有之。公元前2000年古希腊克里特岛被海啸袭击,海岸沉积中发现了陶碗碎片,岛上弥诺斯人的生活及军事设施被破坏,这次海啸虽然没有完全毁灭弥诺斯人的文明,但却令其逐渐走向终结。公元前900年至公元前850年秘鲁查文地区沿海旧城的遗弃、更高海拔处新城开始建立的时间与袭击当地的海啸的时间非常接近,海啸可能是促成这次文明迁移的原因。阿拉斯加南部海岸的卡彻马克文化在距今约1600年的终结与当时袭击海岸带的海啸在时间上接近,表明二者存在关联。种种案例证明,南澳在海啸之后的文化衰退也再一次显示了海啸对海岸带文化强烈的破坏作用。

    大海的警示

    我国沿海地区存在着海啸风险

    不仅是海啸,威力巨大的风暴潮也有可能在海岸边留下沉积的印记。记者感到不解的是,同为海岸边的沉积,专家何以能够区分海啸沉积和风暴潮沉积这两者的不同?

    孙立广解释说,确定海啸沉积和风暴潮沉积的区分是识别古海啸的关键。海啸持续时间短,海啸浪对海岸的淹没通常仅有一次或几次,沉积物在海水中以悬浮状态被搬运,形成的沉积层多为正粒序结构。风暴潮持续时间长,可达几天,由于来回的冲刷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内部通常有较多的平行纹层。海啸沉积可向内陆延伸几百米至几公里,风暴潮沉积多为几百米。宋井剖面A层沉积是正粒序结构,采样时没有观察到平行纹层,且沉积层内部没有再分层,整体为单层结构,九溪澳的沙层也不具备内部的纹层结构。这种结构特征证明以上两个沉积层是海啸沉积。此外,风暴潮会带来强烈的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由陆地流向海洋,而宋井剖面沉积物的来源已经指示其搬运方向是由海向陆,因此也排除了风暴潮的作用。历史时期的海平面变化也会形成海岸带沉积。南澳海域在过去3000年中海平面波动小于1米,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低于各研究剖面的高度,因此这几处海啸沉积也不是历史时期受海平面升高带来的沉积影响形成的。

    专家认为,这一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国沿海地区存在着海啸的风险,这一风险在我国沿海地区的核电站、港口和能源储备基地等工程的规划和建设中需要予以考虑。同时,它还揭示了海啸对受灾地区文化的影响,并建议对南澳岛宋代遗迹进行更多的考古挖掘,把被海啸埋葬的南澳宋城从地层里发掘出来。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