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2月25日 星期二
4
镜头纪实

身边的非道

用时光缝出优雅


在位于陕西北路中华老字号专业街的店堂内,龙凤旗袍的技师陆玉民正在为女顾客量取尺寸。
“寸金成九珠”是龙凤旗袍一个重要的技术术语,即手工滚边一寸长度正好九针,且要求针脚细而均匀,展现了高超的缝制技艺。
旗袍制版、缝纫要求精准、合身,还要尽可能展现人体曲线。领圈、袖口的滚边等都平整服帖、挺括圆顺,这背后是师傅们长年累月制作积累的经验。
◆“一人一成衣”是龙凤旗袍的传统。传承人焦义刚正在工作台上熨烫面料,他说:“一件旗袍就是一个作品,每位师傅都要为自己的作品负责。”
近年来,龙凤旗袍在继承传统基础上锐意创新,更加贴近年轻女性的时尚审美。
为顾客量身时,除了三围、身长、臂长等基本数据外,颈长、颈粗、臂粗等也要准确记录,这些数据直接影响旗袍成型后的美观和舒适度。
◆龙凤旗袍店堂内,传承人焦义刚制作的“龙凤呈祥”对襟喜褂被摆放在正对大门位置,与传统中式家具相照应,呈现出独特的韵味。
◆龙凤旗袍选料考究,工艺精细,制作精良,成为海派旗袍的代表。
本版制图/王梓含

    摄影、文字/本报记者 叶辰亮

    临近岁末,陕西北路中华老字号一条街上的龙凤旗袍店内比往日更为忙碌,营业员正在抓紧店堂布置。这时,一个声音响起:“请问你们这儿有定制旗袍服务吗?”一位来上海旅游的游客久闻海派旗袍大名,当天刚好路过,就试着进店来咨询。

    “欢迎,欢迎,您进来先看看。”正在调整展示的龙凤旗袍师傅江满宗热情地上前接待。顾客挑定了款式,江师傅拿出皮尺取寸:领口、肩宽、身长……行云流水一般精确测量人体36个部位的尺寸,同时记录下顾客的特别需求。

    两公里外的江宁路上,一幢不起眼的商务楼4楼,便是上海龙凤中式服装有限公司所在地。十几位裁缝师傅各自忙着手中的活计,工作台上一摞订单记录着每一位顾客的尺寸和个性化要求。师傅们或制版、或翘边、或盘口、或熨烫,各司其职,有条不紊。

    在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焦义刚的工作台上,一件“龙凤呈祥”对襟喜褂已经成型,他拿起熨斗,垫上布料慢慢熨烫妥帖。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龙凤旗袍在当下守护着一方独特的手艺天地,开料、对襟、滚边、锁钮……依然是师傅一人到底的精工细作。虽然工厂与营业的店堂相隔2公里,但前店后工厂的规制没有任何改变。

    早在开埠之初,上海就已经具备了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城市特质。作为南京路上的老字号,“龙凤”的诞生得益于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清乾隆年间,“苏广成衣铺”首开风气,集苏州织绣的精湛技艺和广州设计的新颖独特之长,以优良品质和精心服务闻名沪上。

    龙凤中式服装店早期创始人朱林清正是苏广成衣铺中走出的佼佼者,他从一名打杂工做起,逐渐成长为出色的裁缝师,在商业大潮的洗礼中融贯中西,将西方裁剪工艺与传统旗袍制作技艺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海派旗袍制作工艺,引领海派流行风尚,成为当时女性服装制作的不二之选。

    从门店到工场,龙凤旗袍的设计、制作过程全部采用手工、个性化定制。在取寸环节,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借助皮尺精确测量顾客各部位尺寸,按照缩放比例和长期积累的经验确定版型,精准裁剪。在完成粗样之后还要再行试穿,复核尺寸,确保旗袍线条流畅,美观贴身。

    在工艺制作环节,一代又一代海派旗袍工艺传承人,原汁原味继承苏广成衣铺镶、嵌、滚、宕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镂、雕、盘、绣等绝技,让丝绒、织锦、真丝重绉等新材质也能呈现旗袍的曲线美和立体层次感。

    新一代海派旗袍工艺传承人又将传统的“一滚一嵌线”“一滚多嵌线”等点缀灵活运用,在传统写意基础上镂雕出龙凤、如意、蝙蝠、花卉等吉祥图案,贴缝在旗袍的领子、门襟、口袋等处,彰显特色。

    此外,传统盘扣在新一代传承人手中也拓展出一片新天地。传统的盘扣工艺大多着眼于实用性,考虑的多是如何袢住两片衣物,近年来龙凤旗袍的传承人们在盘扣领域着力创新拓展。陕西北路店堂内展出的十二生肖、福禄寿喜、龙凤、福娃等盘扣,形态更加具象、复杂。丝带、铜丝这些看似简单的原料,在他们手中被翻折、剪扭、盘花成型,变化万千,让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说起为什么这么多年还能在业内坚守,焦义刚憨厚地笑笑:“我比较静得下来,定定心心做点东西,蛮好的。”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