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2月22日 星期六
6-7
专版

精耕细作、补齐短板、优化体系,黄浦区推动文明创建深入到城区治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明创建,演绎出生动的获得感幸福感


    2018年,中央文明办正式公布2018—2020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区)提名城市(区)名单,上海黄浦区榜上有名。

    过去一年,黄浦全区上下团结一心,以昂扬的斗志、科学的方法、实干的作风,出色地完成了阶段性创建任务,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市民素质持续提升、窗口服务持续优化,城区整体文明程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创建文明城区,说到底,是一项能让群众共享成果的惠民工程。“创建惠民”的理念包含两个方面——其一要把创全工作与改善城区管理和环境面貌相结合,与改善民生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相结合,让创建过程中的每一项量化指标,都指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也要担负起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建设等重任,始终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让广大群众既成为创建的受益者,更成为创建的主力军;既共享创建成果,又在主动参与中逐步提高自身文明程度,最终形成创建成果为群众、群众合力保成果的文明创建良性长效机制。

    2018年以来,黄浦区继续落实工作责任,优化创建体系,精耕细作,补齐短板,抬高底部,文明创建深入到城区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更带来了生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溯源文化肌理  重塑文化经典

    再造海派精髓  凝聚精神品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垫实文明之基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基因与标识,也是上海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基石。拥有丰富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的黄浦区,在提升“标识度”的语境下,如何活化、释放深厚的资源积淀,为文明创建加码?黄浦区提出: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扬黄浦红色文化之魂,展黄浦海派文化之魅,传黄浦江南文化之蕴,积极打造一批红色气质鲜明、海派特色突出、城区文脉清晰、创新内涵丰富、辐射认知广泛的国内叫得响、国际有影响的文化品牌,展现“上海文化”品牌“黄浦最上海”的标识度,提升文化软实力。

    “最上海”的品格和“最惠民”的服务

    以底蕴丰厚的红色文化为本色,以悠久绵长的江南文化为底色,以百年激荡的海派文化为特色,黄浦区持续补充、拓展、完善区域文化内涵。坚持溯源城区文化肌理、重塑文化经典、再造海派精髓、凝聚精神品格,并将其转化为黄浦市民的生活方式、精神气质和文明素养。

    发挥黄浦中西融贯的优势,挖掘传承外滩、豫园、新天地等地标蕴含的历史文化要素,吸引世界目光、集聚全球人气,搭建节、会、展、演平台,使黄浦成为全球一流文化活动、文化项目的首演、首发、首展、首创之地,打响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上海标识、黄浦特色的“高、精、尖”文化品牌,全面提升黄浦文化设施、文艺创作、文化活动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全面实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目标,让文化资源更加丰富多样,群文活动更加精彩夺目,文艺创作更精品纷呈,形成与黄浦文化地位相匹配、与市民美好生活期待相适应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进文化多层多元覆盖渗透,使文化气息充盈黄浦特色历史街区、石库门建筑、商业综合体、办公楼宇、产业园区、滨江空间等各角落,营造“处处是文化,时时宜艺术”的氛围。探索向公众开放更多的文化公共空间,向社会释放更多的文化共享资源,提供更多的文化创新创业机会,让市民游客随时随处都能与文化艺术“迎面相遇”。

    丰富场域,让核心价值观滋养生活

    黄浦区发挥得天独厚的历史文脉和独一无二的资源集聚优势,全力以赴打造“开天辟地”红色文化根植地、“开放创新”海派文化辐射地、“继往开来”江南文化传扬地。有了这些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般融入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黄浦区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共青团的发源地、国歌唱响地,解放上海第一面红旗也在此升起。坚持用好用足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讲好红色文化故事、擦亮红色文化地标、做好红色文化体验,同时着力在新时代打造建党故事传播高地、建党精神弘扬高地,建设好、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黄浦也是上海城市的缩影和海派文化的源头,承载了上海700余年建城史和170余年开埠史。为此,黄浦做大做强海派文化优势,让国际风尚与东方审美、传统经典与现代时尚、深厚历史与未来潮流相互碰撞交融,力争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优势明显的骨干文化企业,汇聚一批思想活跃、创意丰富的文化人才队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文化创新发展模式。

    黄浦还有独特的石库门文化、老城厢文化、近代工商业文化。坚持弘扬彰显江南文化力量,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激发城区文化底蕴活力,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江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引导人们“从正确认知历史中走向未来,从延续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此外,黄浦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开展“黄浦好人”评选,积极举办“道德模范在身边”主题宣传活动,营造出学习道德模范,做好人、办好事的良好社会氛围。2018年上半年共评选出“黄浦好人”10名、提名10人,1名“黄浦好人”获“光荣与力量——2018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提名奖,2名黄浦好人荣登2018年11月“中国好人榜”,并在各类文化场所广泛开展道德模范事迹宣传展览。

    一方面深入发掘、评选、宣传一批事迹突出、群众公认、典型性强的先进典型、凡人善举,激励和引导全社会学好人、做好人;同时建立完善褒奖的常态长效机制,进一步树立德行天下的价值导向,放大正能量,弘扬新风正气,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生动手绘墙,

    推动“价值遵循”向“生活习惯”转变

    局门路620号门前有一面“创全国文明城,做黄浦文明人”的涂鸦墙,总能吸引路人的目光。这面手绘墙以金光映日的银杏叶铺底,上绘屹立于黄浦江上的“卡通版”卢浦大桥,并标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字样。驻足的市民在欣赏之余,纷纷举起手机在手绘墙前自拍,上传社交分享。这样的与城市景观相融合、与城市历史文化相承接、与市民欣赏习惯相契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益手绘墙,目前在黄浦区共有300余幅、2000多平方米,分布在区内十余处工地围墙,推动人们从“价值遵循”向“生活习惯”转变。

    今年初,黄浦区特邀上海美院学生为河南南路工地围墙创作了40幅以十九大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手绘宣传画,独家“定制”的手绘墙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

    围绕实现中国梦、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加强市民修身、诚信教育等主题,这些质朴亲切的手绘墙,不仅展现了大家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将中国精神、上海文化、黄浦故事诠释得淋漓尽致。

    这些主题手绘墙还充分考虑到与社区建筑和街区风格相融合,比如,瑞金社区地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区域内有大量别具风格的保护建筑,孙中山故居外墙,手绘丰子恺“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以漫画形式提升了宣传活力;瑞金宾馆的透绿围墙外,中英文双语核心价值观铜质宣传标语与社区景观相映成趣;思南路、皋兰路沿街透绿围栏,则以扇形与竖幅画条搭配的公益广告吸引游客伫足留影;南昌路善庆坊社区则在围墙上手绘老上海石库门弄堂生活场景连环画,使更新后的小区既有艺术氛围,更增添居民群众向上向善的行动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阵地延伸至基层“最后1米”。

    目前,黄浦在全区40个工地围墙复制推广这一做法。除了鼓励学校师生、驻区单位积极参与外,还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定向委托专业广告公司,设计制作以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手绘作品,既推动城市面貌的微更新,让城市更整洁,也增添一道人文美景,让城区更具温度。

    创建成果,化作百姓心中满溢的幸福感

    今年以来,黄浦区紧紧围绕“安全、民生”两个关键词,一手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抬升城区管理底部,一手抓精细化管理,统筹整合、用智倾力,打造全市城区管理高地,补短板、抬底部、创亮点。

    提高站位

    重规划更重实效

    结合文明城区创建等重点工作,黄浦区在区级三年行动基础上,围绕解决群众“三最”问题,各街道分别制定了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重点和实施步骤。同时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总体思路,强调设计先行,南京东路街道、外滩街道、淮海中路街道、老西门街道都邀请了专业人员,分析区域的特点和底蕴,突出文化引领,注重历史传承,开展总体设计,提升治理效果。

    特别是区域环境综合治理与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无违创建工作等统筹整合、聚焦突破,告别了“零敲碎打式”的整治。

    比如,淮海中路街道西成里完成1680多户居民弱电架空线入地工程,成为全市首个架空线入地石库门小区,并在丰裕里小区进一步提高标准,还原历史风貌与提升社区生活功能相结合,着力打造老旧石库门里弄治理新亮点。打浦桥街道巴士小区通过小区平改坡、二次供水改造、小区绿化整治、非机动车库改建等一系列民生工程,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五里桥街道恭房小区成为黄浦区第一个自主安装电梯的小区。南京东路街道贵州西小区通过“社区微更新”试点,提升小区公共空间品质、环境面貌、服务功能。

    黄浦区坚持以精细化管理为主线,对标国际、对标一流,根据整街坊、整区域推进的要求,加快建设美丽景区、美丽街区、美丽家园。目前,6个美丽景区、10个美丽街区、99个美丽家园已基本完成建设,同时“一带一路一环”示范区、衡复风貌保护区、滨江生态展示区、老城厢品质重塑区四大“三美”联动区域有序推进,成效显现。

    城区品质处处提升

    以改善民生为导向的创建工作,也让城区品质大为提升。

    截至目前,黄浦区已完成了南京东路(河南中路至中山东一路)合杆整治工作;外滩地区将原298根杆件压缩至103根。重点围绕“环人民广场”“新天地”“南外滩”和“环豫园”四大区域实施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作,均已完成既定目标。

    环卫作业养护不断提升。结合区域特点,提出一带一路一环区域保洁“席地而坐”标准,推出黄浦区陆域保洁精细化作业手册,调整更新一批形象好、效率高、功能全的新型作业车辆,自主开发了一批配套的多功能小作业保洁工具,形成全市环卫作业新标杆。

    开展《人民广场、南京路步行街、外滩绿化精细化养护管理》课题研究,人民广场立体花坛“繁花似锦”“秋实满园”、外白渡桥南侧立体花坛“扬帆起航”、陈毅广场立体花卉浮雕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在老外滩岸线打造了46个水景瀑布和5万处“星耀”灯光,整座滨江岸线通过步道灯光、绿植灯光、滨水灯光和“远望一号”等亮点灯光的有机整合,形成了完整景观带。建构筑物灯光新建改建总数152幢,维护保养87幢。

    在外滩沿线22幢优秀历史建筑上试点开展了保护铭牌二维码的安装工作;推出“走进外滩建筑”项目,外滩沿线多座经典历史建筑免费对外开放,让大家更好地走进建筑、阅读建筑。

    全新模式推动垃圾分类

    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难,这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黄浦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构建起政府为主导,市民为主体,专业力量运作的三方共治体系,积极打造垃圾分类“黄浦模式”。到2018年底,实现全区党政机关、学校、医院、菜场率先完成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打浦桥街道、五里桥街道、半淞园路街道争创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同时新建55个“两网融合”服务点位、3个“两网融合”中转站,完成483个垃圾厢房的升级改造;新增垃圾分类绿色账户2万户,累计覆盖居民18万户;超额完成5%生活垃圾减量指标。

    针对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黄浦区建立起联合执法机制,按照  “条块联动、以块为主”原则,坚持管理重心下移,落实街道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联席会议制度,实行正向激励机制,对垃圾分类成效显著小区的分拣员、志愿者、居委和物业公司做好奖励,发挥好绿色账户的激励作用,调动全区各方力量参与垃圾分类减量工作。

    垃圾分类的难点在基层,亮点也在基层,黄浦区发挥居民区自治作用,通过邻里宣传、自觉维护、相互监督,提升垃圾分类参与度;做好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按照“不分类、不收运”落实倒逼机制;鼓励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工作,使其承担部分垃圾分类与处理的引导、指导、技术服务、宣传教育等任务。

    加快垃圾中转、分拣、处置场所建设,鼓励指导有条件的居住小区和单位加装小型压站,提高垃圾处理能力;配置各类垃圾专用收集运输车辆及配套停车场地,增强垃圾运输能力;加快推进居住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的“两网融合”;落实专业力量管理,建立完善市场化运作体系,优化市场准入,通过招投标、竞争性谈判和比选等方式确定收运企业,对中标企业在履约期内的收运处置行为进行全程跟踪监管,并动态评估、优胜劣汰,确保垃圾收运有序规范运行,逐步形成“区内政府托底、末端市场运作”的垃圾收运处置“新模式”。

    此外,通过废弃物收费、使用者付费、生态补偿等市场工具和价格手段来规范调节全区垃圾分类与处理工作,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公众减少垃圾产生量。督促指导区内机关事业单位、学校、菜场、公园、企业、公共机构和其他各类垃圾产生单位与垃圾清运作业公司签订收运协议,真正实现“谁产生谁付费”。

    全民动员参与创建志愿服务

    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线,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区为重点,社会各界和广大志愿者广泛参与,成为创建工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其间,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如,南京东路学雷锋服务项目,获得全国“100个最佳志愿服务项目”荣誉称号;智力助残志愿服务项目、外滩街道咏年楼健康大使志愿服务团队获全国“100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荣誉称号;五里桥街道获得全国“100个最美志愿服务社区”荣誉称号;黄吉人获全国“100名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这些获得全国表彰的优秀集体、优秀个人和优秀项目,在全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更带动起广泛的文明创建力量。

    志愿服务

    凸显“品牌效应”

    目前,黄浦全区形成了“一街(南京路)一城(豫园商城)一园(淮海公园)一线(滨江沿线)”学雷锋为民服务特色品牌。通过区域联动、军地共建,沿街单位和街道社区共同参与,坚持每月20日在南京路开展法律政策、绿色环保、医药卫生、居家生活知识咨询和老年人健康、青少年保护、残疾人关爱等服务。去年,黄浦区第四个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在南京路步行街建成揭牌,全区204家市级文明单位、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志愿者团队组织志愿者轮流值守,实现了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成为志愿服务新地标。

    在黄浦,各街道每年以项目化方式发布社区公益服务“需求清单”和“资源清单”,由社区单位党组织自愿认领,互相对接,签约实施,取得了“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效果。以小东门街道为例,5年来共有76家社区单位党组织认领了135个公益服务项目,17家社会组织、98支志愿服务团队参与承接项目服务,形成了东街车管会、西姚车友之家等知晓度高的品牌项目。各街道根据社区居民就医需求量大的情况,加强与辖区医院合作,建立专业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就诊导医、医疗咨询、健康知识讲座、公益诊疗项目服务等活动。瑞金二路街道组织瑞金医院彩虹家园导医志愿者,每天在门诊大厅协助医务工作人员为患者提供预检挂号、就诊指引、医疗咨询等服务;淮海中路街道协助曙光医院定期开展“益诊室”项目,南京东路街道联合长征医院组织青年专家经常深入举办社区义诊活动等等,广受社区居民欢迎。

    同时,一支人数众多的志愿宣讲团,常年活跃在街道社区、企业学校和志愿服务基地,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受众涵盖面广、市民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形式。半淞园路街道组建的“海上中国梦”志愿宣讲团,19名成员中的一半来自社区内的708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他们深入居委里弄、社区学校,为居民和师生宣讲我国舰船技术、海洋科技发展历史和成就。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石库门里弄的逼仄导致了绿化空间的缺失,无法满足人们对舒适生活的需求。“果色family”志愿服务项目通过“绿色微自治”,让居民参与到社区绿化的建设管理中来,让郁郁葱葱的花卉与蔬果取代弄堂犄角旮旯里杂乱的废弃物,成为社区绿色美景。该项目形成了一套“绿色自治”的模式,通过动员社区力量广泛参与,形成社会组织引导、专家指导、居民主导。居民通过加入“果色family”参与社区绿化的建设和管理,认养小区植物,交流养花心得,装点社区花园,美化生活环境,营造爱绿护绿的良好社会氛围。这场以建设社区绿色共享空间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创建活动,使承载着百年沧桑“淮海坊”“和合坊”“锦江”等老弄堂,增添了一抹洋溢着勃勃生机的“绿色”活力。

    “研发”创新服务项目

    黄浦区注重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创新活动载体,根据群众不同需求,形成宣讲宣传、扶贫助困、环境保护、医疗服务、关爱孤寡老人、关爱特殊困难儿童、社区自治等各类志愿服务项目,为社会提供全面、细致、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矛盾日益加剧、社区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日益增多的情况,各街道采用“小老帮老老”互助模式开展志愿服务。如瑞金二路街道新沪商助老义工站,为社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提供医疗救助、精神慰藉、生活相助等服务;半淞园路街道推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伙伴计划”,由社区低龄老年志愿者与80岁以上高龄独居老人结成伙伴关系,通过上门探访、情感交流、社区关爱等形式,让高龄独居老人健康生活,在去年就有194位低龄老人与968位高龄独居老人结对服务,这种由“小辈敬老”转变为“同辈爱老”的创新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特殊家庭困难儿童也是受到重点关注的人群和服务对象。如老西门街道的“侨妈妈”志愿服务团队,与十余名困难儿童结对帮扶已连续4年;瑞金二路街道推出的“天使遇见宝贝”公益早餐项目,为12名困难儿童和青少年免费提供一天价值8元的便利店早餐,为这些困难家庭减轻了负担。豫园街道针对辖区内来沪经商的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壮族、苗族等25个民族的状况,专门成立豫园小商品市场来沪少数民族联络站,并同步组建了志愿服务团队,组织志愿者开展“豫园民族一家亲”、“困难儿童爱心助学”等活动,促进了少数民族经商户的友好交往和团结互爱。

    在国定节假日期间,豫园风景区平均日累计客流达30万人次,来自高校、居民区和社区文明单位的年轻志愿者积极开展大客流保障志愿服务,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豫园风景区大客流志愿服务项目”,身着绿马甲的志愿者们也成了节假日期间豫园景区中的一抹“亮绿”,市民游客都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小青菜”。

    精细化,解决志愿服务“最后一公里”

    环境治理是城市发展和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深化志愿服务的重点内容,这几年新组建的护河队、路管会等志愿服务团队已经成为环境治理、环境保护的一支重要力量。如外滩街道组建的苏州河护河队,不仅关心苏州河日常水质状况,维护河道清洁,也关心沿河市民出行、游客游玩安全等问题,每一个志愿者都经培训掌握了心肺复苏技能,以备巡逻时救助落水者所用。豫园街道成立由居民骨干、沿街商户、社区单位组成的“四牌楼路”路管会,至今已有30多名居民和商户志愿者参加,他们积极投身四牌楼路综合整治工程、巩固“泛东街”重点整治区治理成果、建设“厢邻院”便民服务基地等,打造环境治理志愿服务的亮点。

    各街道积极探索社区志愿服务新模式、新途径,将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社区自治工作之中,力求解决志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如半淞园路街道将“公益微创投”机制引入社区自治项目,鼓励社会组织和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共治和自治,形成各方良性互动;瑞金二路街道组建300多人的“民情气象员”志愿者队伍,平时深入居民小区考察民情、听取民意,记录《民情日记》,收集到的1500多条社情民意信息报告给居委会和街道,问题解决率达到95%,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认可及肯定。

    今年,黄浦区积极开展2018年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志愿服务公益项目资助申报工作,通过公开招募、定向邀请、委办局推荐等形式,最终共确认9家社会组织、志愿团队申报的公益项目入围,如第九人民医院的“烧烫伤瘢痕病友家庭志愿服务项目”、海燕博客的“绿色有我,绿色联盟”项目,这些来自不同服务领域、不同专业背景下的多元化志愿服务都将实现落地,不断发扬广大志愿服务精神。

    淮海路黄陂南路路口,每月,总有一群青少年身着志愿者服、手挥宣传板,不时向路人宣传着“红灯停、绿灯行,拯救我们的斑马线”。这是黄浦海燕博客公益发展中心承办的“拯救斑马线”白领亲子交通文明倡议行动。自2016年5月8日发起至今,活动已开展40余场,500余户家庭近2000人次参与。“斑马卫士”还走进企业、校园开展宣传推广活动,不仅每场都采用直播宣传,还鼓励参与者在微信朋友圈推送现场视频和照片,交流活动感受。通过线上线下立体宣传,联动推广,充分体现了以“政府搭平台、白领唱主角、新媒体互动、大众共参与”的模式特征,让交通文明宣传更加深入人心。两年多来,“拯救斑马线”通过社会化动员方式,并以“秒杀”的频率开展志愿者招募,参与人数在不断扩大,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黄浦区作为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秉承“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区域教育办学理念,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为教育重点,引导未成年人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形成了“融合发展,幸福飞扬”的区域德育工作主题。

    落实协同育人、课程育人

    “文文明明幸福行——黄浦区小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是黄浦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品牌项目。在多年实践中,黄浦区不断整合各类社会实践资源,以《黄浦区学生社会实践护照》为载体,形成了“多彩学习圈”海派文化实践体验版图,即“红色学习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橙色学习圈”——金融财商教育、职业体验基地,“蓝色学习圈”——优秀文化、非遗传习基地,“绿色学习圈”——科技环保、体育健身基地。

    在坚持  “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基础上,还紧紧依托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打造上海文化品牌、党的诞生地资源开发、市民修身行动等一系列其它领域的优质项目,为“多彩学习圈”打好“优化”补丁,形成校内外育人合力,打造校内外育人共同体,形成了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社会共育机制。

    同时,强调课程育人。“十三五”以来,黄浦区遵循“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德育综改项目“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项目”为引领,立足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引导学校开发“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校本德育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德育课程建设,为全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努力。黄浦区将“课程育人”这一育人途径作为整个区域德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聚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在内容设计、实施途径和方法上不断创新,经过普适化、具象化和本土化改造,逐步开发了一系列跨学段、多维度、承载不同育人目标的区域德育课程,使黄浦区德育特色课程体系从整体框架到具体内容逐步明晰起来。

    优化资源开发,“代入式体验”厚植家国情怀

    黄浦区不断优化开发模式,强调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借力,补齐社会实践资源开发中的短板,发掘了大量优质的德育资源。以“红色学习圈”为例,在“党的诞生地资源开发”项目引领下,开展了“文文明明颂经典,红色故事育初心”黄浦区青少年讲党的诞生地故事主题教育活动,活动中的红色小故事全部由区党史办提供,确保了历史真实性,同时还由语文骨干教师进行了童味化的改编,受到广大未成年人的欢迎,在今年暑假掀起了一股“红色热浪”,共有近1500名青少年上传了红色故事诵读音频,涵盖了所有学段,并有四万多人进行了线上关注。

    同时,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市民修身行动——红色人文行走活动,形成了第二个红色主题教育活动“文文明明访遗迹,红色行走续传奇”;还推出具有黄浦特点、海派特色的“黄浦区青少年红色网络课程——顾老师讲红色故事”,启动了又一个红色主题活动“文文明明学党史,红色基因我传承”。三大红色主题活动的开展,给予了广大未成年人对红色资源的“代入式体验”,与红色建筑的“零距离接触”,以及和革命先辈的“跨时空对话”,进一步传播红色基因,颂扬红色经典,培养和树立爱国爱党的情感。

    注重实践体验,把德育过程还给学生

    黄浦区启动了多部门联动,跨领域合作的机制,建立了区域学生实践基地联系会议制度,积极发挥各社会实践基地的专业优势,并使之与育人的要求相匹配,解决社会实践中实践体验方式单一的问题,优化升级了学生社会实践护照的使用。尤其是发挥专业优势,各学科教研员、基层优秀学科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指导,或编写课程教案、或设计学习“任务单”、或直接带领学生进入基地现场学习,将各个社会实践基地学习内容与学科知识相融合,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了拓展和延伸,使教师的学科育德素养也得到提升。

    另外,2018版的学生社会实践护照也更好对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为广大未成年人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选择,既有大开眼界的博物馆,又有寓教于乐的体验点;既有充满知识的学习任务,又有富有趣味的体验项目;既有适合小队活动的线路推荐,又有易于学校二度开放的课程资源。中小学生的“护照之旅”成为了一场带着任务去考察、带着课题去寻访的“课外缤纷游”。

    根据“十三五”教育改革规划所确立的“服务每一位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的理念,黄浦区以“注重实践体验,把德育过程还给学生”为突破口,不断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兼具教育性和时尚感的德育活动模式,让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真正为学生喜欢,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

    以区级“美德少年”评选活动为例,黄浦区充分依托“橙色学习圈”内各家社会公益组织的优势项目,与“公益新天地”联手打造了“美德少年公益养成营”主题活动。通过双方共同设计能体现“美德少年”所具备的能力素养的体验项目为基础,将评选标准  “隐形化”,设计出了考察能力为主的“显性任务”和考察道德品质为主的“隐性任务”,学生在各项目中的实时表现会成为“动态评价”的依据,观察员老师们将针对两项不同任务进行打分,活动结束后还有讲评和分享。借助较为时尚的“真人秀”模式,考察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各种“互动”之中就完成一次评选活动,参与其中的学生这样评价:“这里人人都是胜利者。”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