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
12
人文聚焦

在观念上创新,在音乐上溯本

——浅谈安庆市第一个小剧场黄梅戏《玉天仙》


    余登云

    作为一个地市级的院团,来上海来演出一直是我们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的梦想和追求。而相比于国内其他小剧场平台,上海小剧场戏曲节是一个更纯粹为小剧场戏曲搭建的舞台。基于以上两点,我们第一次创作黄梅戏小剧场作品,在国内首先就想把它送到上海来演出。

    我们院团于1952年成立,过去传承不少传统戏、排演不少新编大戏。这次率先做了第一个黄梅戏小剧场作品,在这之前,坦白说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小剧场戏曲。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做呢?这是因为目前我们面临两个困境。

    首先戏曲的大部分作品都面临人员庞大、演出成本高的问题。一部大戏通常要投资六七百万,甚至上千万元。这对于一个地市级院团来说,是一笔非常巨大的投入,每年也就能完成一部大戏。而《玉天仙》这一次台上乐队和演员一共12个人,舞美道具也不多,可以轻装简行。一般来说,每个人带上自己的行李箱就能搞定所有舞美道具。

    第二是缓解了人才培养的问题。我们团里优秀演员不少,不可能为每一个人都量身打造一部大戏,而把部部大戏都带出安庆市,来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演出,更是难上加难。大家都知道,戏剧院团是需要捧角儿的,如果没有角儿,院团的生存就很艰难。而演员的舞台生命是有限的,如果全部都把期望寄托在有限的大戏创作上,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基于此,我们找到此前有过多部大戏合作的以著名剧作家余青峰为首的优秀主创团队,请他们根据我们演员的现状,量身打造小剧场作品。对于小剧场戏曲,很多人有一个误解,以为就是剧场小。其实,小剧场有它的思维方式,小剧场应该是更灵动,是无所不能;而这个无所不能,做起来更累。传统戏曲和现代人脱节的一个原因,就是它的思维方式是古代的,跟我们现在没关系,这也是我对于戏曲现状的一个困惑。我们希望通过做一些带有现代意味、精致简约的小剧场剧目,在思想观念上来接近当下。

    来上海演出前,《玉天仙》在韩国拿了多个戏剧奖,这次在上海也收获很多反响和讨论。未来,我们会继续创作黄梅戏小剧场剧目,接下来要争取把这些作品做成一个系列品牌,可以推出更多像夏圆圆这样的优秀演员。

    有专家提出剧中女演员的黄梅戏唱腔,似乎“味淡了”。其实,此次创作《玉天仙》本身就想从戏曲的音乐、身段、服装,包括调度都是回归到黄梅戏本体艺术。音乐里采用的大多是  “女平词”“花腔”“阴司腔”,恰恰是一个向黄梅戏音乐传统回归的作品。

    而从剧种发展来看,黄梅戏一直是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向前。尤其是黄梅戏的音乐具有通俗性,除传统音乐元素以外,很多音乐素材都来自于民歌,也注重吸收其他音乐的特质,将之融入黄梅戏,进而形成了大家都很喜爱、一听就懂的音乐。

    著名黄梅戏作曲家时白林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于1953年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随后进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带着从音乐学院系统学习的专业音乐知识,他重新创作整理了黄梅戏《天仙配》的音乐,这才有了《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段传唱大江南北的经典旋律。要知道,在此之前《天仙配》的唱腔旋律是比较单调的,后来通过一大批黄梅戏作曲家的努力创作,不断丰富黄梅戏音乐唱腔的表现,对黄梅戏剧种音乐的规范性起到深远作用。

    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我们要在坚守剧种本体艺术特色的基础上,继续坚持创新和探索。“玉天仙”过后,相信还会有“张天仙”“李天仙”与大家见面。

    (作者系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院长)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