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2月07日 星期五
7
文汇教育

知名刑法专家刘宪权连续20年获评华政“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听课学生从50后到00后

“明星教授”最留恋的地方是课堂


    ■本报记者 樊丽萍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沪上知名刑法专家刘宪权,日前迎来了教师职业生涯的  “高光”时刻:11月28日晚,在华政第24届“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评选中,他以2549票的最高票当选。这也是刘宪权连续20年被华政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

    全国先进工作者、首批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级教学名师、上海市教育功臣、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从教35年,刘宪权获得的奖项和荣誉称号数不胜数,但他自己最在乎、最看重的,却是这个全校学生经过海选投票评出的奖项。

    在华政,刘宪权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宪哥”,甚至被称为“华政一哥”。上过刘宪权课的学生,从50后、60后直到如今的90后、00后。

    “没有上过宪哥的刑法课,大学生活不完整。”这句话在华政口耳相传、人尽皆知。这段在一代代学生中流传的佳话,可以说是一种学风和校风的传承:重视本科生、重视本科生教学,好的大学理应如此,好的老师理应如此。

    对本科课堂的“痴迷”,常人难以想象

    身为我国刑法学的领军人物,刘宪权头上的“帽子”不少。但和某些“明星教授”不同,学生们很容易在校园里找到他,每周他都会出现在本科生的讲台上。过去35年,这一点从未改变。

    他有着堪称“传奇”的课堂上座率——超过150%。即便在华政最大的阶梯教室,听课的学生仍然挤不下,300多人的教室时常会硬生生“塞”下500人。有同学为了抢到前排座位,清晨五六点就去占座;没占到座的就去隔壁班级拖椅子;晚到的学生只能坐在地上听课……

    学生们像追星一般地追着  “宪哥”,不是没有原因的。

    从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教师,到如今那位德高望重、备受学生爱戴的知名教授,他对本科课堂的  “痴迷”,常人难以想象。

    每周,他给学生上八节课,往往天蒙蒙亮,这位年逾六旬的教授就从市区的家中出发,赶到六十公里外的松江校区。刮风下雨,从不迟到,更不会缺席。

    因为选课的学生实在太多,他的课有时不得不上午讲一遍,下午再讲一遍。尽管一部刑法在他心里已滚瓜烂熟,但刘宪权的  “每堂课都不一样”,因为上课的学生不同,外面的世界更是在不停变化,刑法课也必须“与时俱进”。故此,每次上课前,他都要花时间备课,精选案例。

    “宪哥”的课好听,在华政是公认的。现为华政本科大四学生的余越洋,也是“蹭课大军”中的一员。问及每次都早起占座的动力是什么,余越洋说,刘老师的幽默风趣和温文儒雅有着奇特的吸引力。

    “什么时候讲理论,什么时候讲案例,如何穿插效果更好,这些教案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刘宪权讲到如何上好一堂课,总有一肚子话要说,这也是他最喜欢和青年教师谈论的话题。

    上过“宪哥”刑法课的学生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尽管教室人气爆棚,十分拥挤,但只要有可能挪步,刘宪权总喜欢在教室里“兜圈子”,踱着步子一边走、一边提问,并随时把麦克风递给学生,请他们回答问题。有时候,学生的答案思路明显走偏了,“宪哥”会不依不饶,像在法庭辩论一样“盘问”学生,或者干脆发起一场讨论,直到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因为每堂课总是人气很足,耗能很大,所以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一堂课上下来,“宪哥”总是满头大汗。

    “本科教育是人才培养最重要和打基础的阶段,如不重视,高等教育就没前途。”刘宪权在很多场合不止一次说过,大学老师给本科生上课是本分,这份本职工作必须要做好。“再大牌的教授,都要不忘初心,不能忘‘本’。”

    “没有上不好的课,只有上不好课的人”

    每个人在回忆人生的时候,大概都会发现,有一些老师是会给自己一生带来影响的。在华政,受  “宪哥”影响的人很多。

    正如一些老师感言,很多时候是因为学生喜欢你的课,从而喜欢上你这个人,有时则会因为喜欢你这个人而对你讲的课产生深厚兴趣,甚至会因此改变学生的专业取向、职业发展,甚而影响“命运”。

    如今在华东政法大学任教的周舟老师,原本是华政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因为听了“宪哥”的课,感受到了刑法学的无限魅力,才开启了刑法学的研习之路,最终成为了一名刑法学的专业教师。

    “没有上不好的课,只有上不好课的人。”这是刘宪权的名言。不过,要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最好的注释或许是刘宪权个人的执教经历。

    今年6月12日,“宪哥”在华政明法楼三楼大教室最后一次为本科生授课。刘宪权自言,30多年前初站上讲台,他就知道,自己先天条件一般,普通话和口才都不算出色。这样的老师如何把课上好,站稳讲台?早年的刘宪权曾为上课下过苦功:全校老师的课,他都听过一遍。然后,从中选择了一种最适合他的授课模式进行再创造。他还有个习惯:每堂课上完后,他都会反思每一个细节,哪一段成功启发了学生,哪一段效果不理想,都要心中有底。

    不少学生说,“宪哥”总能将深奥的刑法理论用最朴实、最简明的语言予以阐释,这与他的用心是分不开的。

    任教三十多年,凭刘宪权的资历,若要在课堂上神侃,一年不备课都无妨,可他却不会这么干。他总是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实到讲课中,将最前沿的法律问题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从他的课堂上有真收获,而自己也能温故知新。

    原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组长、时任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石亚军教授在2008年华政教学评估总结会上表示,刘宪权教授的课是他听过的最好的课,刘老师的课讲得“炉火纯青”,在当今法学界极为罕见。

    华政“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评选共进行过24届,刘宪权连拿了20届(1999年-2018年),前四届因工作关系,他没在学校开课,因此缺评。这是对年均3000门(次)课程的550余名专业教师的评价和票选,刘宪权连续20年上榜,开创了华政的历史先河,创造了华政的“吉尼斯纪录”。

    这个奖完全由学生投票产生,奖品只是一个奖牌或奖杯,可这恰恰最能体现教学的魅力。刘宪权说,连拿20届“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不仅需要体力支撑,更是一种自我加压,这种“压力”成为激励他不断努力与进步的动力。

    教学科研相长,学习工作全年无休

    有人说,高校中擅长教学的老师,通常都不擅长科研。可刘宪权是一个例外。

    这位教学名师在科研领域也硕果累累。多年来,他始终活跃在刑法学研究前沿,先后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百篇,主持的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三项一般项目,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他连续九年入选“中国法学高产作者”,实现自评选以来全国范围内为数不多的“超高产作者”大满贯。

    在刘宪权看来,科研与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学代表学校内部的认可,而科研直接关系到学校外部的认可。他也在不断思考:如何让科研与课堂相互推动,通过科研让教学始终跟上社会的发展。而课堂上,学生们的回答常能启发他找到研究刑法问题的新见解。当然,刘宪权更希望学生能够问倒他,这样的提问会促使自己发现新问题,很多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成了他教学与科研上很好的借鉴。

    作为学科带头人,刘宪权多方统筹、整合资源,短短数年内,把华政刑法学科建设成为南方首屈一指、全国名列前茅,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尤其是在经济刑法、金融刑法、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犯罪等领域,华政处于全国领先和强势地位。

    如今,在业界已是重量级人物的刘宪权依然是个“拼命三郎”。他期待自己80岁时,能像一些著名法学家那样,还在写作治学,成为学界泰斗。

    刘宪权有一个体会:读书是不吃亏的。所以他从未间断过学习,哪怕再忙再累,都要做好学问。他的办公室位于古老的华政东风楼,简朴、通透、大气,硕大的书桌与书柜卫士般守护着他。只要没课,没有学术活动,他一定会坐在这里看书。学生们都知道,节假日里都可以在办公室找到他。

    一年到头,刘宪权只给自己放半天春节假,这段时间他要去探望家人,其余时间他都在工作,没日没夜地带着学生搞课题、改论文、做研究。

    “名师不名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兢兢业业工作、勤勤恳恳做人,认认真真教书、踏踏实实育人。”刘宪权说,学生需要的并不是什么模范、名师,只是一位实实在在教好他们的老师。信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正是师德的体现,这样的老师也将影响学生一辈子。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