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2月05日 星期三
9
文化

今天,美术教育的原点还是手艺

正在沪上举办的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师优秀作品邀请展引发思考


孙与平油画作品《鄂伦春童话》。 (主办方供图)

    ■本报首席记者 范昕

    正于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师坛锦瑟——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师优秀作品邀请展”,集结全国近50所美术院校的逾500件作品,蔚为壮观。细心的观众发现,这些展品之中,很大一部分并非美院教师们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作品,而是带有教学示范意义的作品,规矩、严谨,甚至各个艺术门类都出现了不少写生习作。

    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展览开幕当天“中国美术教育大家谈”演讲上,多位美术教育大家给予美院莘莘学子的金玉良言。87岁的油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詹建俊直言:“从事当代艺术不能丢掉传统!”“专业美术教育里,手艺是最重要的。”84岁的美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这样说。

    如是情形,不约而同为当下的高等美术教育提了一个重要的醒:专业美术的进阶之路,基础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用写生训练学生,抽象画大师赵无极也这么做

    近年来,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可谓蓬勃——今天,这里拥有着全世界最多数量的美术院校,最多数量的美术专业毕业生,尤为亮眼的现象是,受到社会发展需求的驱使,设计类专业的比例在逐年提升。然而,专家学者却在这一点上给出高度一致的看法:尽管美院的教学相比从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美术教育的原点还是手艺。值得引起关注的是,当下的不少艺术创作者热衷于捣腾观念,频频将手艺忽视。

    “只有在手艺的基础上加以提高,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即便想成为抽象派画家,也要从实践开始,从技艺开始。”邵大箴提起这样一桩往事,上世纪80年代初,他去巴黎访学时参观赵无极工作室,工作室里的一幕让他吃了一惊:十几个学生支起画架,正围坐在一起画一位模特。当时邵大箴问起赵无极,您是国际上有名的抽象派,为什么让自己的学生画人体呢?赵无极说,抽象画和写实的具像画要求不一样,但它们的基础是一样的。“赵无极眼中的基础,指的是一位艺术家对客观物象,包括对人体、自然的观察思路、方法。他认为只有通过具像的手艺训练,才能发现不同的学生是如何用各自的方式观察事物的,由此观察到每一个学生的艺术个性、特点与不足,老师也才能进行引导、补充、教育,使学生有所提高。”邵大箴解释道。他认为美院最重要的便是培养学生的这种手艺,在手艺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认识能力,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由此提高他们成才的可能性。

    技艺到了一个高度,自能恰如其分表达所感所思

    对于什么是手艺,很多人存在误解。死抠绘画的细节,尽可能精微细致地表现一个个毛孔、一根根发丝,就是锤炼手艺?其实不然。

    有专家指出,高超的技艺,与观念浑然结合,能够通过创作者观察力、表现力、技术手段恰如其分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发挥这门艺术的感染力。曾在上世纪80年代深深影响中国画坛的罗马尼亚油画大师柯尔内留·巴巴,是88岁的油画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全山石举的一个例子。“这几天,巴巴的作品展正在杭州举办。本以为对这个展览感兴趣的,应该是四五十岁往上的人。出乎意料,来的年轻人特别多。我问了其中一个学生,看了这个展览有什么感觉?他说感觉这些画很好看,很艺术,有油画味儿。我对这个回答非常满意。”全山石坦言,巴巴的作品的确很能体现油画的本体语言,它的色彩、笔触、质感等都有一种经年历久的滋润感。“既然是画油画,就必须把油画的核心表达出来。”在他看来,对于技艺的精进,需要充分尊重、吃透艺术的规律。

    也正因手艺被格外倚重,美院教师们肩头的担子显得格外重。“美院的教师应该承担专业基础教育,首先作为传统专业技能的有力传承者,写实性造型训练的坚实掌握者。在此基础上再以多样化形式拓展作为路径,以创意性思维养成作为方法,以关注时代与社会为创作基点,提供一专多能的研究。”国画家、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冯远说。84岁的油画家、中央美术学院老院长靳尚谊更是毫不讳言:“一直到现在,我还在从事基础研究。基础不好,水平不会高。”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