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2月05日 星期三
4
综合;公告;广告

20年,中国科学家足迹已遍布四大洋

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以来,完成实施四个南海航次,共钻探17个站位,取回岩芯近万米


    本报讯(记者李晨琰)这几天,从南海不断传来好消息,一块块玄武岩从距海面近5500米的地方正被传送至大洋钻探船上。在昨天召开的“大洋钻探50年报告会暨专著首发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难掩喜色,曾因钻头卡顿、船只机械故障等原因多次失败的一口钻井,如今终于成功取得岩芯,还有两天就能圆满完成钻探任务——12月6日,钻探结束;12月8日,船只回港。

    为何对这个站位锲而不舍?汪品先介绍,这口钻井所打入的地层深处,正是南海扩张伊始的洋壳。从这里,人类将得知南海“出生”的故事。

    从1968年美国船只在墨西哥湾进行深海钻探开始,大洋钻探已有50年历史,而中国大洋钻探也有20年历史。我国是在1998年正式加入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是参加该计划的第一个发展中国家。大洋钻探计划也是迄今为止深海研究领域,乃至整个地球科学研究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国际合作项目。

    “由于深海海底的地壳最薄,离地球内部最近,因此人类若想要直接探测地球内部,大洋钻探是迄今为止无可替代的最佳途径。”汪品先告诉记者,大洋钻探,让科学家发现了许多科学奇闻。

    1999年春天我国实施了南海首个大洋钻探航次。“南海,是我国参加IODP的重点。”中国IODP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院长翦知湣教授介绍,20年来,中国实施了四个南海航次,总共钻探了17个站位,其中11处水深超过3000米,取回岩芯近万米,有六处钻进了岩浆岩基底。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个南海航次,都是在中国科学家的建议和主持下实施的。”汪品先表示,2014年,我国大洋钻探拟定“三步走”战略目标。

    第一步,在南海实现2-3次钻探航次,这在去年已经实现。经过两个航次、四个月的大洋钻探,目前已取得对南海形成演化的历史与运行机制的新认识,明年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系列成果,有可能将对套用大西洋模式建立起来的流行观点形成挑战。

    第二步则是争取成为大洋钻探的“平台提供者”,这是我国正在经历的阶段。

    第三步则是建造世界第三代大洋钻探船。

    目前,我国已在国际深海大洋研究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大洋钻探航次中,中国科学家的足迹遍布各大洋。近五年,中国有88位科学家踏上乔迪斯·决心号大洋钻探船,成为继美国、欧盟外,对“决心号”钻探船贡献最大、最活跃的成员国。

    未来,汪品先期望,将有国际科学家登上中国的大洋钻探科考船,为国际大洋钻探提供“中国平台”。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