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2月03日 星期一
10-11
专题

区域优势:“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探索建业 创智导向:“创新型人才培育天地”实干建树

为学生走向健康成功幸福铺设“杨浦大道”

——上海市杨浦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成果映衬教育优质均衡“艳阳天”


杨浦教育基础雄厚,具有突出的区域优势和育人传统。

    杨浦区是“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育人的创智导向形成区域优质教育的特色。杨浦区内中小学、幼儿园在“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中获得佳绩,显示了区域优质教育的充分程度,也反映了教育综合改革的初见成效,更体现了以学生健康幸福成长为重的教育情怀。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杨浦区在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的前奏,发生在青春期朦朦胧胧的异性间吸引、爱慕,既超乎友情又不及爱情的情感,让不少学生难以捉摸和驾驭。别沮丧,杨浦区教育学院的获奖成果“在人文学科中开展青春期两性情感辅导的方法实践与研究”,给学生升华情感提供了“通道”:或许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可以找到“影子”,在语文、历史、音乐、英语等“人文学科”中获得滋润营养。

    ——课堂是学生获得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智慧的点拨,杨浦区教育学院的获奖成果“区域推进‘创智课堂’的实践研究”,为学生打开了获得智慧的“窗口”,不少学生说如今的课堂学习变得更有章法和乐趣。

    ——作文,往往让学生头疼或望而却步。有办法从“无料”变成“有料”吗?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用十多年的探索,走出了一条有序、高效的“过程写作”教育之路。作文,需要用思想串起语言的“珍珠”,因此这项成果确立“生命体验与精神成长相融相生”的写作教育理念富有内涵。

    ——杨浦区是“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学生能否获得更多“支持”?杨浦区青少年科技站“牵线搭桥”,在“高中与高校相衔接培育创新人才的实践研究”成果中,依托本区高校聚集的优势,策划组织了“高中生进入院士团队及高校开展全浸润式的科研探究活动”,通过通识教育打基础、双向选择定课题、师徒带教搞科研、多维评价重经历等四个环节,形成了历时一年的学生跟随科学家开展科研探究的实践模式,参与过的高中生都觉得非常有意义。

    ——高中生面临学业压力,还能“玩”吗?上海市控江中学的获奖成果“高中‘学合一’”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对“玩”给出了新的定义:“玩是学之始,学乃玩之成”,“玩而慧学”、“玩而悟道”、“玩而善创”、“玩而乐享”,让学生“玩”出了名堂。

    ——让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的获奖成果“联盟型教育集团运行机制研究”,将学校与与周边1所中心校、1所普通校和3所薄弱学校组成教育“共同体”,解决校际发展不均衡,教学质量薄弱,优质师资与课程资源匮乏的问题。好教师也从一校资源变成共享资源,让集团内学生受益匪浅。通过教育集团优质资源的共享,集团内近600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推进了教育的均衡化、公平化进程。

    由此可见,这些获奖成果,既是杨浦区教育优质均衡普惠到每一个学子的生动体现,也是教育公平充分的见证,为每一个杨浦学子走向健康成功幸福铺设了“杨浦大道”。

    道为宽:教育优势明显 综改强劲发力

    获奖项目众多的背景:“杨浦教育”优势明显

    ——“三个百年”既是区域的历史传承,也是区域的发展优势。以“百年大学”的文化提升基础教育的品质;以“百年工业”的底蕴焕发基础教育的精神;以“百年市政”的文明丰富基础教育的资源。从“三个百年”出发,按照“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延续历史文脉、弘扬传统文化、加快改革步伐,给杨浦教育带来得天独厚、厚积薄发的推动力。

    ——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厚积薄发。2010年1月10日,杨浦区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被正式授予“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称号,成为全国首批确定的20个试点城市(区)之一。2009年4月杨浦区被批准为“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在两轮的创新试验中,杨浦教育牢牢把握“联动高校、创新提升”这一主线,以课程资源建设、课堂教学改进、师资培养和评价突破等4个项目作为引领创新试验的支撑点,建立和完善了政策支持、专业支撑、组织架构、项目运行、经费支持等保障机制,初步建立了纵向贯通、横向联合的杨浦创新人才培育模式。与此同时,杨浦教育已经形成较为丰富全面的改革经验。

    ——推进整体教育综合改革基础良好。杨浦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教育工作保持高位稳定的发展态势,先后获得“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等称号。

    获奖项目众多的折射:“杨浦教育”深度厚度

    此次“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获奖项目,反映了杨浦发展优质均衡教育的定力、实力和活力。

    ——落实立德树人,开展落地研究。杨浦区教育学院的“在人文学科中开展青春期两性情感辅导的方法实践与研究”、杨浦区教育学院的“区域推进大中小学衔接‘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以‘浸润式研学’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杨浦区教育学院的“理论自信:20年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融入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实践”、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思想政治学科系列模拟课程建设——提升中学生政治认同的有益实践”、杨浦区同济小学的“‘我是自救小能手’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德育内容在获奖中占有较多篇幅。

    ——注重创新培养,开展深度研究。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中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杨浦区青少年科技站的“高中与高校相衔接培育创新人才的实践研究”,都从立足于课程培育、立足于机制运作等方面作了有分量的实践。

    ——抓住课程建设,开展多向研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思源致远,创生卓越——上海交大附中科技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实践”、上海市控江中学的“高中‘玩学合一’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的“没有围墙的科学课堂——基于探究学习的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构建十年研究实践”、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优化高中STEM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对课程优化作了具有启示意义的探索。

    ——围绕教学主阵地,开展细部研究。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一次作文一次成长——以精神发展为线索的‘过程写作’实践研究”、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自主学习力’导向的中学语文专题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指向语境还原的高中历史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究”、上海市延吉第二初级中学的“支持学生跨学段学习的初小教育衔接行动研究”,指向明确,研究具体,很有功力。

    ——对标信息技术,开展运用研究。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自主构建移动教学平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研究”、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物理课题研究的多平台支撑体系开发与实践”、上海市现代音乐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开创中学艺术教育新范式的实践研究”,显示了现代教育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融合发展。

    ——探索创智课堂,开展特色研究。杨浦区教育学院的“区域推进‘创智课堂’的实践研究”、杨浦区教育学院的“创智云课堂——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创智课堂的实践”,都从杨浦教育的特色角度作了有价值的探索。

    ——重视体育教育,开展专项研究。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贯彻‘健身育人’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巧做加法,亮显德育——高中体育德育一体化的构建与实施”、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实践成果富有可操作性。

    ——提升教师能力,开展本土研究。杨浦区教育学院的“提升区域中小学教师学业测评能力的实践探索”、杨浦区教育学院的“指向区域见习教师实践能力发展的“生态学习圈”建设研究、上海市市光学校的“教师在小班课堂成长——小班化教学背景下教师课堂成长的实践研究”、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的“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学校本位教师发展”,对教师专业发展有所建树。

    ——强化校内外教育,开展长期研究。杨浦区少年宫的“满足‘三个需求’的校外教育变革十年探索”、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基于博物馆教育的中学生命科学系列校本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杨浦区二联小学的“构建小学闲暇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杨浦区本溪路幼儿园的“开展‘模拟真实社会’幼儿社团活动的实践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校内外结合的教育主张和实践。

    而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的“联盟型教育集团运行机制研究”,对集团化办学的实施则提供了借鉴。

    道为高:注重全面发展 提升育人品质

    立德树人,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下功夫,在获奖的项目中,这个宗旨非常明确,并在相关的项目探索实践中各有所长。

    杨浦区教育学院(特等奖)

    青春情感 人文关怀

    《在人文学科中开展青春期两性情感辅导的方法实践与研究》对中学生青春期两性情感辅导,杨浦区给出的答案是:通过学科教师在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的有机结合和柔软契入,可取得好的效果。

    研究发现:文学艺术作品对学生的爱情观及处理青春期两性情感的方式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初高中学段的语文、历史、音乐、英语等“人文学科”包含着丰富的爱情元素,是对学生青春情感人文关怀的最好输入口。2013年至今,总结出“情境创设法、拓展讨论法、文道结合法、开放解读法”辅导“四法”。

    杨浦区教育学院(一等奖)

    生命教育 有序衔接

    《区域推进大中小学衔接“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生命教育贯通的理念,围绕大中小学衔接“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历时十二年,界定了大中小学衔接的“生命教育”实践内涵;形成了凸显大中小学衔接的“生命教育”载体与路径;探索了区域推进大中小学衔接的“生命教育”策略和保障机制;建立了全学段参与的生命教育教研共同体——联合研训基地,开展了基地+区域相融合的教师培训。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一等奖)

    浸润研学 核心价值

    《以“浸润式研学”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以“浸润式研学”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充分体现了复旦附中育人思想的前瞻性和持久性。

    为了实现全方位“浸润式”(考察实地、随班听课、走访家庭等相结合)的学习方式,2011年起,学校教师带领百余名学生在各省市长途奔波,为学生的成长积累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杨浦区教育学院(一等奖)

    理论自信 融入课堂

    《理论自信:20年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融入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实践》

    自1998年3月起,学科组在20年期间持续开展本课题的教育实践,取得了以下成果:持续打造适合中学生的系列读本与教学资源;探索了理论育人新模式;凝练了独特的教学和教研模式。通过理论自信的教育实践,增强了政治学科领域意识形态主导、话语权,被市专家称赞为“敢为天下先”。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一等奖)

    系列模拟 政治认同

    《思想政治学科系列模拟课程建设——提升中学生政治认同的有益实践》学校经过13年探索实践,聚焦提升中学生“政治认同”的方法和途径,促进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与学校德育活动的有机融合,创新德育课程建设;构建系列模拟活动课程;整合学科学习与学校德育活动,形成品牌活动;形成以“慕课”为代表的课程资源;积累学生成长作品;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力。

    杨浦区同济小学(一等奖)

    自救能手 系列培育

    《我是自救小能手》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 从课程体系建设、校本教材开发、体验教室创建和师资培训方面着手,以体验式教学活动为载体,经过不断实践研究,形成相应的课程建设成果:建立“我是自救小能手”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编制系列校本教材;创建首个“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教育体验教室”。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等奖)

    科技创新 探索实践

    《高中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如何结合学校整体育人目标,将科技创新教育定位转变为创新素养培育导向;如何建设符合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的系统性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如何建立多维度的评价反馈机制,围绕这三个核心问题,学校经过16年的探索实践,通过结合学校整体育人目标,衔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确立以拓宽学科视野、培育研究方法、聚焦科学精神、引导科研伦理为核心的课程目标;建设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维度评价反馈机制,实现创新素养培育路径个性化定制与实施。

    杨浦区青少年科技站(一等奖)

    创新人才 携手培育

    《高中与高校相衔接培育创新人才的实践研究》杨浦区青少年科技站依托本区高校聚集的优势,策划组织了“高中生进入院士团队及高校开展全浸润式的科研探究活动”,形成了创新人才培育机制的系列成果:创设高中生进入高校“全浸润”式科研探究实践模式,建立由校外专业教育机构连接高中与高校的“双沟通”管理机制;形成了利用学生在高校的实践成果扩大受益面的辐射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一等奖)

    思源致远 创生卓越

    《思源致远,创生卓越:上海交大附中科技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实践》上海交大附中通过九年探索与实践,以综合实践活动为特色课程建设的突破口,形成了以“科技特色高中”为发展目标的校本课程体系,建构了以建设“科技特色高中”为目标的校本课程图谱,开创了围绕科技特色展开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了附中与大学  “双主体”课程实施机制,实现了以“自主探索,相互激发”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一等奖)

    健身育人 专项有方

    《贯彻“健身育人”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学校用十年时间对体育课程的管理、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格素质和创新素质的同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下探索出一条健身育人的新道路。

    十年间,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经历了“模块化”、“选项化”和“专项化”教学三个阶段,呈现出“重体能、轻技能”到“重技能、轻体能”再到“体能技能两者兼顾”的发展过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一等奖)

    体育德育 一体构建

    《巧做加法,亮显德育——高中体育德育一体化的构建与实施》学校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可以推广和借鉴的高中体育德育一体化的指导模式:通过制度上的重构,巧做加法,构建高中体育德育一体化的整体系统(“5+4+1+3”大体育课程体系),深入挖掘体育课程中的德育因素,把“亮显德育”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理念融入到大体育课程中,鼓励教师将此理念落实体育教育中,并向其他学校推广。设计体育课程有效实施体育德育一体化的路径,通过“目标编码、分解层级、匹配内容、设计方案、开发评价、教育实践”的模式将德育目标落实到大体育课程中,形成学校“亮显德育”的有效体育教育课程模式。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二等奖)

    针对问题 建立标准

    《中小学体育课程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一本在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中融入德育价值并进行重新建构的体育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著,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当前体育课程中存在的本质认识问题、功能萎缩问题和育人任务弱化问题等,设计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德育的标准体系,提出了一套身体和精神“双建构”的体育课程中精神发展和身体发展的指标体系,并从体育课程教学要求和内容安排等微观层面对指标体系所涉及的各年龄阶段精神发展指标和身体发展指标进行了具体教学要求与德育标准的规范。

    杨浦区少年宫(一等奖)

    文化艺术 常态弘扬

    《满足“三个需求”的校外教育变革十年探索》杨浦区作为上海市首批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的两个试点之一,杨浦区少年宫确立了以文化氛围营建和艺术素养提升为主要导向,通过课程复制、师资培训推动普及传承的课题研究,构建了以区少年宫为中枢,区域推进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的常态工作机制,形成了《上海本土文化综合艺术课程》六个艺术项目的资源包、教材、音像作品等成果。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二等奖)

    场馆教育 体验学习

    《基于博物馆教育的中学生命科学系列校本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学校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视角出发,以博物馆教育为支撑,构建了以“立德树人,体验式学习”为核心的校本系列课程,教学形式向“学生自主发现式活动中学习”转变。

    学校建设“户外”植物博物馆和“户内”博物馆;建立校园动植物网络学习平台;搭建含社团、展示活动等在内的多类型活动平台。

    杨浦区二联小学(二等奖)

    闲暇课程 探索研究

    《构建小学闲暇课程的实践与研究》闲暇有“戏”。学校历经9年,为小学生从“闲暇太闲”到“闲暇不闲”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整合开发了“闲暇观的树立”和“闲暇技能的培养”两大主题课程,其中“闲暇技能的培养”中包括“生活与闲暇”、“艺术与闲暇”、“体育与闲暇”、“科技与闲暇”四个板块近40门微型课程,形成了课程群,并创编了闲暇教材。

    杨浦区本溪路幼儿园(二等奖)

    幼儿社团 模拟社会

    《开展“模拟真实社会”幼儿社团活动的实践研究》“模拟真实社会”幼儿社团活动,是指以幼儿为主体,以其兴趣及发展特点为基础,由幼儿自主选择参与,并具特定运作模式的活动,旨在通过“小社会”的多元因素,对幼儿认识社会、提高生活技能等产生影响。在自主活动教育理念的框架下,为更好传承与发展办园特色,杨浦区本溪路幼儿园于2009年9月起,开展此项活动的实践研究。目前,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幼儿社团活动设置方案。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二等奖)

    教育集团 运行研究

    《联盟型教育集团运行机制研究》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成立于2009年4月,作为核心校,与周边1所中心校、1所普通校和3所薄弱学校组成教育“共同体”:形成了合作共享机制、组团发展机制、联组教研机制、教师流动机制等组合机制,并完善评价体系,将组合机制中的可检测点纳入评价指标,结合“月积分”与“年积分”实现多维度全方位的过程性评价,确保集团规划与各项工作的落实,突破“松散型”集团架构的限制,将各成员校紧密联接起来,实现良性互动的组团式发展。

    道为智:注重课程建设 提升教学质量

    在学校教育中,课程建设是主线。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蓝本和主阵地,课程研究与实践,是获奖项目中的重头。

    杨浦区教育学院(一等奖)

    创智课堂 区域推进

    《区域推进“创智课堂”的实践研究》

    为应对时代发展对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新需求,解决教师对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关注不够问题,杨浦区自第二轮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起,聚焦课堂教学变革,2014年立为市级课题:明确了课堂变革的区域策略,创智课堂指向教学关系、创新素养、课堂智慧,是提炼并集成有效元素、着力变革内涵、系统保障跟进的课堂变革;建构了创智课堂的理论框架,提炼出“整合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撑、创建安全的心理环境,生成学习目标、形成教学对话、践行促进学习的评估、反思与改进教学,生发学习动机、运用学习策略、诞生精彩观念”十大指标维度和35个描述性指标;形成了课堂变革的实践路径;积累了系列物化成果。

    杨浦区教育学院(一等奖)

    技术支撑 课堂变大

    《创智云课堂——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创智课堂的实践》学院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目标,通过数字化手段改变现有课堂教学模式,用技术全面支撑创智课堂的核心。

    经过五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化教学范式,推动了区域内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初步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积累和由点到面的应用,推动了学生由传统的单一的课堂学习模式向个性化的移动式的学习模式转变,实现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重建。

    上海市控江中学(一等奖)

    玩学合一 慧学悟道

    《高中“玩学合一”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针对高中学生学业负担重、自主学习时空缺、学业愉悦感弱的状况,学校围绕  “玩学合一”的课程建设,经过五年,经历  “点——线——面——体系”的阶段,展开了系统的校本化实践,形成了“低控制、高支持、轻负担、重自主”的课程文化。

    在课程思想上,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玩”学合一课程理念的四个维度的校本素养目标,即  “玩而慧学”、  “玩而悟道”、“玩而善创”、“玩而乐享”。在课程设计上,形成了指向“玩”学合一的课程方案;在课程实施上,探索出  “玩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评价上,提出  “课程即创造,教学即研究,情绪即反馈,输出即检验”的好课程校本标准,并形成了一系列具体的操作路径、评价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一等奖)

    一次作文 精神成长

    《一次作文一次成长——以精神发展为线索的“过程写作”实践研究》学校用十多年的探索,走出了一条有序、高效的“过程写作”教育之路:确立了“生命体验与精神成长相融相生”的写作教育理念,构建了以学生精神发展为线索的  “过程写作”课程,为纠正忽视学生精神成长、省略必要写作过程的偏差,实现有序、高效的写作教育,做了富有启示意义的探索。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一等奖)

    自主学习 力透纸背

    《“自主学习力”导向的中学语文专题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自主学习力”是自主发现问题、规划与策略选择、搜集相关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力”的养成,亟需“体系化”变革。统整现行课程,形成为“自主学习”特制的课程系列:《中学语文专题学习》,丛书共15册15个专题,强调“特定的主题”+“适度的空间”。

    上海市延吉第二初级中学(一等奖)

    跨学段学 支持构建

    《支持学生跨学段学习的初小教育衔接行动研究》初小教育衔接,学校有“话”要说。于2006年启动初小教育衔接研究,该研究被立项为区重点课题和市教科研课题,18所学校参与研究,形成了初小教育衔接的多个创新观点:包括确定以学生心理、学习习惯和学科知识点作为衔接点;提出衔接教育的调适性、铺垫性、补偿性原则;认定以衔接课程作为衔接教育的载体;确立初小教育衔接期等;构建了“初小教育衔接期”实施流程;开发了丰富的初小教育衔接课程资源。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一等奖)

    语境还原 阅读出效

    《指向语境还原的高中历史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究》“读历史、写家谱”的“做历史”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了学历史。1998年起,学校历史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初步探索,结合游学课程,指导学生阅读中华历史,体悟文明发展。学校创建了“主题——阅读——探究——表达”的历史主题阅读的课程体系、教学范式和实施路径;出版了《高中历史阅读与写作概论》一书,提供教师实施高中历史主题阅读教学的策略、方法等。

    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一等奖)

    科学课堂 打破围墙

    《没有围墙的科学课堂——基于探究学习的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构建十年研究实践》

    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打造没有围墙的科学课堂。学校以“让每一个学生亲历科学过程”为理念,以多维联动课程建设为抓手,持续十年探索结成果。

    研制基于探究学习的小学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构建了同心圆科学课程体系结构;补充1-5年级学生探究资源包80个及校本学材,形成了课内外指导儿童开展科学探究的策略、程序及路径;形成了基于探究学习的科学课程评价方法等。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二等奖)

    课题研究 平台支撑

    《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物理课题研究的多平台支撑体系开发与实践》复旦附中通过实践找到一套推动高中生全面开展物理课题研究的办法。该方法从参与者的需求出发,通过构建课题研究的多平台支撑体系,解决新高考后学生参与物理课题研究的需求量增多、教师推行效果欠佳、学生报告质量不高、而高端竞赛又缺乏人才的问题。该方法的得出通过试验、完善再实践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二等奖)

    STEM课程 学习灵动

    《优化高中STEM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学校通过实验探索与研究,走出了一条有效开展STEM课程的道路。在课程目标上,确定了“通过STEM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理念,形成了STEM教育的课程方案,引导学生参加STEM课程的“项目式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程内容上,开发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包括教材、讲座、实验室和小项目数据库,注重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等。

    道为业:注重师资优化 强固教育支柱

    师资,是教育的力量。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过程,没有终点,只有行进。在获奖项目中,围绕师资提升做文章是突出的特点。

    杨浦区教育学院(一等奖)

    学业测评 模型可鉴

    《提升区域中小学教师学业测评能力的实践探索》教师学业测评能力培养有道。杨浦区历经16年的实践探索,构建出一条提升教师学业测评能力的区域路径,系统回答了“如何在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升区域教师学业测评能力”这一时代命题:目标理念层面,成果完成了区域学业测评“发展性、标准性、过程性”的观念转型,构建了“教师学业测评能力轮模型”,为教师测评能力提升提供了观念支持;框架工具层面,成果研制了基于标准的分学科学业测评框架,形成了学业测评质量及学生测评结果的分析工具,为教师测评能力提升提供了专业依据等。

    杨浦区教育学院(一等奖)

    生态学习圈 有助见习

    《指向区域见习教师实践能力发展的“生态学习圈”建设研究》

    什么是见习教师实践能力发展的“生态学习圈”?杨浦区经五年实践探索,构建了指向区域见习教师实践能力发展的“生态学习圈”,以见习教师为中心,围绕主体、活动和情境三大核心要素,在培训学校的特定情境中,基于实践性知识开展系列学习活动,构建相辅相依、稳定和谐、动态平衡的“生态学习圈”等。

    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二等奖)

    教师发展 多元有道

    《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学校本位教师发展》学校研究成果构建了“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学校本位教师发展”的实践模型,从内容维度、途径与方法维度、效果维度梳理出学校本位教师发展的基本过程与基本方法。

    成果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学校文化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通过校本研究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活动来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对教师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提出了四个实施策略。

    上海市市光学校(二等奖)

    小班课堂 教师成长

    《教师在小班课堂成长——小班化教学背景下教师课堂成长的实践研究》学校自2000年起在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试验,2002年在初中进行试验,开展了有关小班课堂教师成长的情报资料研究,探究小班教师课堂成长的内涵、研究实施的原则、国内外小班教师课堂成长的可借鉴经验等。通过实施研修培训机制、课堂优化机制、校本教研机制、课堂教研机制、成长保障机制,形成了可操作的小班教师课堂成长的新样式。

    道为能:注重信息技术 提高教学效度

    信息技术的发达,给教育带来了许多便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学校教育新的增长点,在获奖项目中令人耳目一新。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一等奖)

    移动教学 架构平台

    《自主构建移动教学平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研究》学校历经七年的自主研发,形成了基于信息化的移动校园,在课程教学应用中成效显著。

    该研究,实现了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全覆盖,包括资源、学习、评价、管理、交流、研修和分析等子系统;形成了覆盖全学科的内容丰富的移动课程资源,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性、多元评价;形成了六种基于移动校园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前置学习与网络课堂深度研讨相结合的模式;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网络答疑辅导相结合的模式;学生游戏式、生活化学习与积分制评价相结合的模式等。

    上海市现代音乐职业学校(二等奖)

    艺术教育 开创范式

    《信息技术开创中学艺术教育新范式的实践研究》学校艺术学科信息化实践研究团队围绕“信息技术开创中学艺术教育新范式”的主题,经过近四年探究,积累了系列成果:开创了数字化艺术教学新范式;创编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教育新课程;团队开发并编著多媒体数码音乐、影像制作特色教材《让艺术展开信息的翅膀》;开设系列“艺术云课”;创立“艺术新空间”微信公众号,编写出版《艺术新空间》教学案例集,课程建设成果丰富;创建了多个市区艺术信息化创新实验室;增强了实践成果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信息苑

    喜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大丰收

    杨浦区是教育大区,也是教育强区。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的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名单中,杨浦区内中小学、幼儿园共获得33项奖项,其中杨浦区教育学院的“在人文学科中开展青春期两性情感辅导的方法实践与研究”、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中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分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思源致远,创生卓越——上海交大附中科技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实践”、上海市控江中学的“高中  ‘玩学合一’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  “自主构建移动教学平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研究”、杨浦区同济小学的  “‘我是自救小能手’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等21项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杨浦区本溪路幼儿园的  “开展‘模拟真实社会’幼儿社团活动的实践研究”等10项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据统计,在33项获奖项目中,复旦附中获奖10个,交大附中获奖2个,显示了区内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深厚底蕴;杨浦区教育学院获奖7个,表现了作为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大本营”的强劲实力;中小学、幼儿园和职校都有成果获奖,彰显了杨浦学校、幼儿园办学探索实践的良好基础。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杨浦教育人将以此次获奖为新的起点,在教育综合改革的浪潮中扬起前行的风帆,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懈探索创新,攀升教育优质均衡的新高度,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立新功。

    撰稿 苏军  陆卫忠  张雅倩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