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7
文汇教育

耐得住寂寞,才能成就一流大学


    ■林建华

    教育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关心的话题。我们通常都是从外部看教育,从外部看大学。现在,让我们从内部来看,关注大学的治理问题。

    一流大学、伟大的大学这样的命题,我们是从20年前,即北大建校一百周年的时候开始关注的,我们开始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这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这些年来,中国的大学其实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北大无论是在国际发表科学论文的数量、还是所获得的科研经费,都有了巨大增长,而几乎所有的中国大学在此期间都经历了类似的飞速发展过程。

    过去20年,中国科研和学术水平提升了20倍,我们身在其中,可能感受并不那么深,但国外同行谈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变化,谈到中国大学的变化时,都非常惊叹且羡慕。

    但是,从大学内部来看,这种巨变往往是由资源和规模的驱动而产生的。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对大学教育一直有很多批评。来自政府层面的批评意见主要认为,我们并没能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的学术和人才支撑。一些社会公众则认为,大众所需要的多元化教育,大学并没有满足。而从大学自身看,因发展而形成的差距也非常大。我们既有北清复交等一批非常优秀的学校,也有一些教学质量堪忧的学校。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仍然相当缺乏。

    大学治理的根本是要吸引最优秀的学者,并让他们充分发挥潜力

    既然教育很难满足公众的所有需求,那么如何通过自身变革和治理,让一所大学成为“伟大的学校”?我们通常谈到一流的时候,会关注各类数量指标,而且各类指标往往非常热闹。但我认为,大学更需要一种品格,或者说一种精神。要成为一所一流的大学、伟大的大学,可能会非常孤独,需要耐得住寂寞。这样,我们才能办出“让老百姓满意的教育”。做好大学治理,就是要理解大学的内在逻辑。

    大学的核心实际上很简单,就是人——包括大学里的学者、学生,这是大学最核心的。

    当我们去观察一些大学,会发现有些学校的学术声誉、社会声誉很好,那主要是因为它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要培养出好的毕业生,就必须有一批非常优秀的教师。所以大学治理的根本,就是要吸引最优秀的学者,并且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出潜力。而这,就是大学治理的最核心原则。

    不妨把大学看作一个齿轮箱,齿轮箱的作用是通过传动改变力的方向,或者改变运动的速度。对一般的齿轮箱来说,主动轮是提供动力的,还有从动轮进行调节。我们的组织就应该像一个齿轮箱,不仅要传动功能,还要让每个人释放他的潜力和创造力,使大学输出更多能量。

    设想一下,如果每个齿轮都有动力的话,那么只有每个齿轮相互协同,才能有整体输出。换言之,大学这个组织需要有良好的学术氛围。比如,北京大学一直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营造良好的环境和学科布局,让每个人的潜力都能充分发挥。

    同时,我们要有共同的使命和愿景,具备共同的价值导向。要通过制度来确保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调,这样大学才能顺畅地输出能量,真正释放活力。

    所以,在大学里,我们不是通过命令来使老师和整体组织协调,而是通过达成共识,然后主动推进、实现大学的发展。我想,这也是大学和一般组织不同的地方。实际上,在互联网时代,其他组织可能也都要像大学这样,让每个人、每个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各自潜力。

    大学必须要做出改变:打开学科的边界、学习的边界、学校的边界

    过去20年,我们的高等教育主要是学习、跟踪;面向未来,我们要走自己的路。大学承担着培养人才的基本职能,而北大的目标是要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要不断产生新的思想,产生前沿科学和未来技术,推动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

    要想做到这一点,大学必须要做出改变。这个改变意味着,很大程度上我们要打开学科的边界、学习的边界、学校的边界。现在布局的前沿科学,以及与国家发展相关的重大问题,很多都是综合性的,涉及多个学科。

    比如一个试管婴儿,他的父亲家族患有一种遗传疾病——骨软骨增生,这个孩子就需要不断地去做手术。从哈佛大学全职回北大工作的学者谢晓亮是一位研究生物的物理化学家。他找到了一种定位这种遗传疾病致病基因的方法,并与国际上其他学者联合完成了基因定位,改变了这一遗传病的治疗方式。

    今天的我们,还要学会打开学习的边界。如今,知识的传播和获取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意味着,要打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界限,课堂内外的界限,线上线下的界限,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成长体验。从大学的演变过程来看,大学在一开始并没有校长,也没有那么多的管理人员,就是一个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学术的组织。时至今日,这个组织已经非常复杂,所以需要校长和行政来提供管理和服务。

    有天分的人往往都是有个性的,大学管理者要学会倾听和包容

    有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时的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后来做过美国总统,他也曾经做过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有一次,哥伦比亚大学一位老师获得了诺贝尔奖,艾森豪威尔在讲话中说,在哥伦比亚大学众多雇员中,这位老师能够获诺贝尔奖,作为校长感到很荣耀。结果这位老师走上讲台说:“校长先生,我们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雇员,我们就是哥伦比亚大学。您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雇员。”我想,这所大学已经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学术氛围。

    为大学营造好的学术氛围,实际上就是要使周围的人都很杰出。优秀的人都希望与更优秀的人为伍,这是共同规律。我们都希望周围的人和自己的学科是互补的,能为自己的学科带来加持。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制度是公正、透明的,能够保障安心治学。

    所以,校长们和行政人员要学会换位思考,更多站在老师和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要学会倾听,要宽容;要有良好的心态,甘愿为他人做嫁衣裳。有天分的人往往都是有个性的,未来的教育面临着很大挑战。现在我们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大学要探寻教育的规律,努力使自己跻身一流,成就伟大。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此文根据他在上海“共生课堂”上的专题讲座整理)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