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1月27日 星期二
9
文化

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去世,《末代皇帝》曾横扫奥斯卡九项大奖


意大利电影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最负盛名的作品包括《同流者》《巴黎最后的探戈》《1900》和《戏梦巴黎》,他最为中国观众所熟知的作品是《末代皇帝》。
不流于凡俗的视听风格奠定了贝托鲁奇的事业基础,他对光线、色彩和构图的敏感,让他的电影拥有一种意大利咏叹调的华丽观感,这种“视觉歌剧”的质感持续在他一生的创作中。
图为贝托鲁奇晚年重要作品《戏梦巴黎》剧照。

    ■本报记者 柳青

    昨天,意大利电影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去世,终年77岁,他最负盛名的作品包括《同流者》《巴黎最后的探戈》《1900》和《戏梦巴黎》,他最为中国观众所熟知的作品是《末代皇帝》。

    贝托鲁奇于1941年出生于意大利帕尔玛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当时活跃的诗人和影评人,受家庭氛围影响,他从学生时代起就尝试小说写作,进入大学后,他成为意大利电影大师帕索里尼的助手和副导演,并由此开启导演生涯。

    1962年,尚未大学毕业的贝托鲁奇根据帕索里尼的小说拍出了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死神》,影片通过一桩并不复杂的案件,用散文的白描手法展开了意大利当时的中下层社会生态。给帕索里尼当助理的经历,让贝托鲁奇对摄影机取景和运镜有了普通电影学院学生很少具备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尽管他的技法大量地师承自帕索里尼的杰作《罗马妈妈》,但年轻的贝托鲁奇表现出对技艺和风格的自信掌控。不流于凡俗的视听风格奠定了贝托鲁奇的事业基础,他对光线、色彩和构图的敏感,让他的电影拥有一种意大利咏叹调的华丽观感,这种“视觉歌剧”的质感持续在他一生的创作中。

    来中国拍摄《末代皇帝》之前,贝托鲁奇已经完成了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几部作品,包括《革命前夕》《同流者》《巴黎最后的探戈》和《1900》。而在北京拍摄的《末代皇帝》把贝托鲁奇送上职业生涯的巅峰:这部电影横扫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配乐九个奖项。

    《末代皇帝》是第一部被允许进入故宫拍摄的电影,在那之前,这座兴建于15世纪的皇家宫殿从未向任何摄制组打开过宫门。当贝托鲁奇在太和殿外的广场上看到2500名群众演员阵容时,吓得躲进了拖车里,以为“自己发疯了”。后来,他仅用三天就拍出了那场震慑人心的“太和殿加冕”。

    当时,为了保护故宫建筑,只有一名摄影师被允许进入太和殿操作斯坦尼康,且只能用自然光拍摄。没有人知道扮演幼年溥仪的小演员会怎么演,那个孩子被黄色的门帘蛊惑,跳起来扑进门帘,然后消失在大片的黄色里——这一连串的动作都不曾被设计,是现场“突发”的。当孩子再次从门帘里穿出来,画面上出现了太和殿外的场景,由一个俯瞰的视角,观众看到一个渺小的孩子面对着仿佛绵延无尽的宫廷。

    贝托鲁奇用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溥仪的一生——穿越历史的惊涛骇浪,他最终回归为普通人。拍摄时,他大量运用光线表达人物的心理和所处的境遇。“在皇宫里,溥仪从未获得过阳光的直照,他总是处在阴影中。在这段生活中,他在思想上始终与外界隔绝。稍后,当他从老师庄斯敦那儿学到的东西愈多,就愈来愈多地感到阳光照着他。光与影的逐渐展开,就像意识和无意识在你身上展开了搏斗一样。在东北那部分故事中,当他被日本人控制,阴影几乎又笼罩了整个画面,就像回到了他的童年时代。后来,他回想自己的一生时,光和影愈来愈趋向平衡,在光和影完美无缺的平衡中,在平稳的色调中,他走向人生的终点。”

    《末代皇帝》虽为中国题材,贝托鲁奇探索的主题则是古希腊以来西方悲剧的母题,即个人和命运的对抗。《末代皇帝》和贝托鲁奇另一部史诗影片《1900》在某种意义上,气息是相通的。《1900》以庄园主之子阿弗雷德和佃农之后奥尔茂平行展开的命运轨迹,跨越了意大利社会历经波荡的半个世纪,讲述阶层矛盾背景下的个体抗争。影片在欧洲被视为一个透彻思考“阶层”问题的电影文本,片中最核心也最具隐喻的画面,是阿弗雷德在少年和老年的两次“卧轨”,这两个镜头指向影片的主题:肉身如何承受历史车轮的碾压,时间如过眼云烟,永恒的是个体肉身的困斗。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