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1月12日 星期一
4
运动

上海市第16届运动会闭幕,活动项目参与人次达220万

活力市运点亮青少年体育梦


    ■本报记者 谷苗

    历时九个多月,以“活力市运,闪亮青春”为主题的上海市第16届运动会昨天落幕。上海市副市长、市运会组委会主任陈群出席闭幕式,并接见获奖青少年运动员、教练员代表。

    在这四年一度的青春盛会中,申城青少年尽情释放对体育的热爱,展现运动天赋和才能,逾3万名注册运动员参加青少年组和高校组的比赛,多达220万人次在主题活动中共享运动的快乐。

    打造未来之星,人才储备交新答卷

    新星崭露头角,伯乐慧眼识才,市运会历来是发掘未来之星的最佳舞台。姚明、刘翔、吴敏霞等上海籍明星选手,成功路上均有市运会这一重要台阶;李秋平、孙海平等名帅,如今依然奔波在市运会赛场,寻找有潜力的苗子跟踪培养。

    本届市运会参赛规模、项目设置均超历届,申城体育人才储备交出新的答卷。全市16个区全部组团参加青少年组比赛,报名20个项目以上的区近九成;46所大学组队参加高校组比赛,创历史新高。

    青少年组设项全面对接奥运会和全运会,共设31个大项、39个分项,除铁人三项外,夏季奥运会项目基本达到全覆盖,并继续设置冰壶、花样滑冰等冬季奥运会项目。高校组共设置32个大项,较上一届增加11项。从成绩统计看,青少年组共12人创9项上海市青少年纪录,15人超3项上海市青少年纪录。

    为鼓励人才输送,推动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市运会继续将四年周期内的专业队输送人数折合为成绩,并加大比重计入代表团成绩。据统计,本届市运会共有684枚金牌由输送人才折合计入,同比增长约10%。在基层教练们眼中,“送”出去的金牌颇具分量。来自嘉定区击剑队的教练徐世阳就坦言,虽然比赛中只拿到一枚金牌,但队伍为专业队输送了八名选手,折合成绩计入十金。“让孩子们有更好发展始终是最重要的。”他表示,“把优秀苗子送到专业队,可能比赛中拿到的金牌数会减少,但在我们心里,‘送’出的与拿到的都很珍贵。”

    创新培养模式,社会力量成主力军

    在市运会成绩单的背后,是多元培养主体的集体发力。本届市运会,各区参赛队伍既有来自少体校、普通中小学的运动队,也有社会俱乐部的运动队。

    经过多年耕耘,以学校二线队和体育传统校为代表的体教结合办训模式,已成为上海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包揽本届赛事所有组别冠军的普陀女足、拿下近半数金牌的浦东游泳队,都是依靠成熟的中小学“一条龙”模式,源源不断地吸引和培养潜力新星,成为青训领域的“王牌军”。

    与此同时,社会俱乐部的办训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力军。在31个大项中,足球、网球、跆拳道、马术、高尔夫以及冰上项目等,社会力量办训注册人数较多。尤其是冬季项目,冰壶项目注册人数比上届市运会递增50%、花样滑冰注册人数比上届市运会递增170%。

    在上海首批五家“冰上项目青少年精英后备人才培训基地”中,有四家为社会俱乐部,由冬奥会冠军杨扬创立的飞扬冰上运动俱乐部便是其中之一。本届市运会,由飞扬学员组成的浦东新区队包揽男、女花样滑冰双料冠军。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专业场馆和教练的支持,助力冬季运动在申城青少年群体中加速开展。

    虽然未能突破普陀女足的强势“垄断”,以上海博击足球俱乐部为班底的嘉定足球队,仍然在市运会比赛中收获了满满信心。作为社会力量投身足球青训的代表,博击俱乐部扎根嘉定区,布点16所学校,向每所学校免费派驻三四名专业教练员,为热爱足球的学生开展足球训练课程。寒暑假期间,俱乐部还将优秀小选手集中在一起,组建精英队封闭集训。俱乐部总经理王洪亮表示:“尽管我们起步相对较晚,积淀还不深,但只要坚持投入培养人才,未来就一定会有回报。”

    从相对单一的人才培养渠道,到体教融合、多元培养主体共同参与,为青少年体育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激发体育兴趣,健康生活由此启蒙

    竞技场上的争金夺银,只是市运会的一个侧面。对更多青少年而言,市运会是感受体育魅力、享受运动快乐的美好时光,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次集体启蒙。

    作为本届市运会的一大亮点,新增的九大主题活动项目将“赛场”延伸至城市各个角落,吸引多达220万人次参与。通过“阳光体育大联赛”、“千校万班三大球达人赛”、家庭亲子运动会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鼓励、引导更多青少年关注、参与市运会,激发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为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打下基础。

    不同于竞赛项目,活动项目聚焦更广大青少年的体育参与,旨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服务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健康上海”建设。在少儿迷你马拉松和趣味亲子运动会活动中,“萌娃”们与父母携手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现场,小选手们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还获得了与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专家现场互动的机会,从“科学健身加油站”了解科学锻炼、运动营养的小常识。

    “少年强则国强,体育兴趣要从小培养。除了运动技能,更要注重体育对于青少年品格的塑造和素质的养成。”在投身青少年体育事业多年的女排名宿诸韵颖看来,体育能让青少年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而作为一名基层教练,执教浦东新区艺术体操队的顾熙凤介绍说,除了专业训练,自己还会指导孩子们欣赏音乐、搭配服饰,让艺术熏陶和健康理念成为她们生活的一部分。

    四年一次的青少年体育嘉年华已经定格成回忆,健康的生活方式将陪伴孩子们终身。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