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1月10日 星期六
12
笔会

三鲜谱


    陶文瑜

    1.  南林饭店后门口有家卤菜门

    面,卤菜品种不是很多,数量也少,感觉去南林用餐的是正式吃饭,买卤菜是来南林搭伙的。卤菜店里的酱肉、鲜肉月饼和盐水鸭好到一流,尤其是酱肉,放在一堆卤菜中是不显山不露水的样子,好比是江湖上不露声色的高手,只是无意之中的举手投足,泄露了自己的山高水长。

    不好意思,田建华先生差不多也是这个样子,一眼看去,田先生是一个温和的中小学数学老师,谁能想到他是大半辈子在厨房里摸爬混打的苏帮菜大师呢。一个退隐江湖的武林高手,在小镇上开爿茶馆店,武林中人过来吃讲茶,他去为大家倒茶,一边说请喝茶请喝茶,一边手指一捻,茶杯碎成粉末,你什么感觉。

    按照田先生的说法,自己是个“烧饭师傅”。烧饭师傅是苏州人日常生活中,对食堂大师傅随意温暖的称呼吧,田先生这么说,有点谦和,有点自得其乐。差不多功成名就的人,都是这样的招式,能够在你来我往中让人会心一笑的,是有趣的人。

    我和田建华先生认识的时候,他已经是“小镇上茶馆店掌柜”了,我说,田大师,你拿手是哪几道菜?田先生说,南林饭店之前是市政府招待所,人来客往,各式各样,我的师傅讲究要举一反三,适应大家。

    我的师傅说,木匠生活榫头匹配,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没有特定的标准,合大家口味,吃得开心了就是合格的厨师。田先生说。

    田建华先生的师傅就是吴涌根。

    其实一开始启发我这篇文字的就是田建华是吴涌根的徒弟。有些人写作是炒菜,急火快手,我是炖菜,慢工细活,心里面有个想法,渐渐向前走着,走着走着,就自然地遇上吴涌根。

    吴涌根是苏帮菜一等一的高手,当年陆文夫老师和他相处得投机。吴大师全面开花,点心方面更是脱颖而出自成一家。

    我和吴涌根大师有过几面之缘,也尝过他的厨艺,印象深刻的是一只团子,里面的馅是萝卜烧肉,我真是从来没有吃过这样有滋味的团子,就要求再吃一只,吴大师说,弟弟啊,少吃多滋味,一个人只有一只。

    还是武林中的说法,比如一招白鹤亮翅,有些人张开双臂,显示出来的是脚踏实地,吴涌根这一招白鹤亮翅,是张开双臂的飞翔。

    吴涌根在南林工作的几十年,田建华跟随了几十年。我想尝尝田先生的厨艺。田建华安排了自己的徒弟,全是南林当下的大厨吧,在南林做了一桌宴席。

    梅花开在梅树上。

    这一个句子太有意思了,我也经常要引用,起先还以为是古人写的,后来上网查了,却是没有查到,难道是我自己写出来的吗?

    苏帮菜这棵梅树上,吴涌根开过花,后来是田建华,现在是我们面前的几位大厨,流传有序,多好啊。

    2.

    我称呼华永根先生老恩师。两年之前,华老师关照我说,他要出一本名为《华食经》集子,想请我写个序言。这是风光的差事,我想着一个有意思的题目《念了一遍华食经》,然后精心构思,光腹稿就打了几个月。我笔下的华老师,是饱满历史沉淀的时令苏帮菜。我半辈子文字生涯,多是平庸,但这一篇是尽心之作。只是待我准备交稿,华老师的书已经出版上市了。

    几天之前华老师说,又有计划出版一本新作。这一回我要有点超前意识,打算序言先写好了放着。公交站台上,从来都是乘客等车子,现在公共汽车老早停好在那儿了。

    华老师的新作,大部分在《苏州杂志》上刊登过,也可以说,我是第一个读者,平常散落在报刊的文字,是邻家女孩,现在汇编成书,仿佛出嫁的新娘。

    运动生涯和演艺圈到了一定年纪都要转型,写作是我的运动生涯,现在萌生退意,并且开始向书画学习转型。巧的是华老师从餐饮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转型写作了。这几年苏州作家搁笔的不少,但因为华老师的加入,苏州写作的总产值没有落下去。

    华老师的文字,最大特点就是取自生活,有感而发,是活生生的白纸黑字和喜怒哀乐。我们的日常生活仿佛流水,日子顺流而下,华老师记录下了好多瞬间,这些瞬间或是情真意切,或是有感而发,若有所思若有所悟,使我们体会到苏帮菜原来是如此光泽鲜艳,锋芒透彻。那样的光泽和锋芒,就挂在我们早出晚归行色匆匆的日子里,不着痕迹不露声色,似乎和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了,其实又独具一格超然物外。

    华老师的笔下,一些熟悉的时令苏帮菜和见过几面的老厨师,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从前,青春的念头和真诚的感悟让人心潮起伏,又可以让人一下子静下心来,对于陈年旧事念念不忘和耿耿于怀是好作家的品质,仿佛若有所得,其实怅然若失。这样的阅读,对我帮助很大。

    回过头再说一说我和华老师的交往。说起来军人也不都是拿枪打炮的,还有唱唱快板书的文工团员呢。我称呼华永根先生老恩师,也没有要学习油盐酱醋的企图。再说老恩师一身本事交给我手里他也不会放心吧。老恩师一心一意宣传发扬苏帮菜,他觉得只要有这样心思的,都是自己的同志,这和当年的统战仿佛,我差不多是他的一个统战对象吧。

    虽然我没有得到少林武当之类的功夫,却一直被华老师对苏帮菜魂牵梦萦的热爱和矢志不移的坚持所感动。老恩师也上点年纪了,一路直路弯路走来,也丢失过不少东西,但是苏帮菜依然是他藏在怀里的宝贝。我年轻的时候写过一首爱情诗:

    从古代到未来

    一生一世和一生一次的爱

    爱一个人

    用我每一天的日子编织相遇用我每一天的日子等待然后老去

    这时生命的全部光彩

    兑成一枚枚硬币

    我就在冬日的阳光下用哆嗦的双手

    反复清点

    你是我生命的硬币正面和反面

    全部的图案

    我以为老恩师心目中,那个白头到老的女孩,就是苏帮菜。

    3.

    中学同学碰头,说起我不少

    陈年旧事,我还一直以为自己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呢,大家说起的一些是是非非我已经记不得了,但说我当年只要凑足一角五分,中午就去学校对面的526厂食堂要一份炒菜,这是记忆犹新。劳动人民家庭的孩子当时攒起一角五分真不容易,一个月也就二三回吧。

    我十分享受食堂里的那一种味道,不是单纯的鸡鸭鱼肉或者萝卜青菜的味道,这一些气息混在一起,扑面而来让人精神抖擞。当初我们不少同学的志向是当科学家解放军,我的理想就是将来天天吃上食堂的炒菜。后来我担任了杂志社的负责人,第一件事情,就是建起食堂。人到中年就实现了最初的想法,我的人生还是比较圆满的吧。

    汪成从农场回来之后,分配在电扇厂工作,领导让他在车间、仓库和食堂中选一份工作,他就选了食堂。那个年代车工钳工之类如日中天,而且汪成也没有烧菜做饭的一技之长,他选择去食堂是不是因为和我一样的少年旧事呢?

    那年的电扇厂欣欣向荣,苏州人称它和另外三家企业为“四大名旦”,生产兴旺了食堂也水涨船高,红案白案高手不少,领导对汪成说,我们这里还没有好一点的点心师傅,你要么去学点心吧。

    先是去黄天源学习点心制作的基本,这是汪成的小学课程,在名牌小学学习,根正苗红。之后跟随松鹤楼朱阿兴和梅府佳宴掌门人王致福很长时间。他们是汪成的研究生导师吧。

    刚入山门看见大师傅舞棍弄枪,而自己挑水劈柴,存着一个学习本领的念头,处处用心揣摩,后来又遇上藏经楼的老前辈点拨,终于脱颖而出。武林之中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汪成一路走来,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吧。

    电扇厂在内的“四大名旦”由盛极一时到力不从心,电扇生产不下去了,点心师傅汪成在自己的行业中站住了脚跟,汪成靠着一身功夫行走江湖。先是在市政府食堂,退休之后去新梅华,担任独当一面的点心师傅。

    苏州人的一年四季,比较重要的仪式就是时令吃喝,汪成制作的“鲜肉月饼”获得过“中华名点”的荣誉,有一年中秋我慕名而去,请他加工一些肉月饼,一来二去这样我们就熟悉了。

    除了日常的点心,汪成还在新梅华负责研发新品,这样我就有了不少品尝和享受生活的机缘。

    食堂的烹饪,应该没有酒家饭店那样的精雕细刻,却更加人间烟火一些,所以食堂是日常生活的知己。汪成从食堂出发,票友起家,终成大腕,肯定是成功的人生,所以我为他写了一副对联:“小小小点心,大大大手笔。”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