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1月07日 星期三
10
新时代 共享未来

扩大进口将促进中企更好发展


智能化已经成为日用及消费电子行业趋势,为适应消费者日益提高的期待,厂商在现场展出8K超清电视,吸引众多采购商驻足。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本报记者 徐晶卉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连通中国之门。中国贸促会研究员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认为,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举办进口博览会意义重大;积极扩大进口,中国市场不仅完全能够承受,而且还能促使中国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重要之举

    当前,中国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特点,在消费内容上表现为从低端商品消费向高品质商品消费升级,在消费方式上,则从原来模仿式、排浪式消费转向个性化和多样化消费。赵萍表示,由于国内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限制,国内的高品质商品,特别是基于各国独特禀赋所能提供的优质产品供给不足,这就需要通过进口博览会大规模引进商品,补上消费结构升级的市场空白点,从供给侧补短板。

    赵萍认为,进口博览会的举办对于外贸稳增长至关重要。最近一两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贸增长的不确定性骤然增加,给中国外贸进出口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中国通过主动对外开放,可以为外贸企业打通国际市场的渠道,在进出口企业与国外供给商之间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提供更多贸易信息和贸易机会,这对于外贸稳增长会产生积极作用。“进口博览会是今年中国四场主场外交的‘压轴戏’,是向世界各国宣示中国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决心和力度,从而对推动贸易自由化形成良好的示范,这是反击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非常重要的举措。”赵萍说。

    中国产业和市场有足够承受能力

    不少企业会问,中国积极扩大进口,中国市场是否有承受能力?在赵萍看来,这种顾虑完全没有必要。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赵萍指出,虽然我们在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引入一些先进技术产品,短期内可能会对国内一些企业产生冲击,但也正是因为开放,发展的动力和紧迫性将使得企业不断加大创新力度,更好提升自己。

    “中国的产业绝对有这个承受力。”赵萍以家电产业为例指出,行业开放之初,在外资品牌冲击下,中国家电厂商面临着巨大挑战,但他们不断创新发展,最终在中国市场实现了超越,不仅企业竞争力大幅提升,更走出了国门,到世界市场去“分一杯羹”,为中国扩大开放提供了最强有力的例证。

    赵萍认为,国内消费市场对于进口产品也具有强大的承受能力。在消费升级浪潮下,人们对于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国内的供给能力在短期内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当下中国要积极扩大进口来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随着我国产业能力不断提高,将实现国内消费、投资消费与生产的良性循环。”

    这几年,中国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平稳,但增速比前几年还是有所回落。赵萍研究认为,这是由于创新型产品供给不足,消费潜力还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因此,消费者更愿意把消费支出投入服务型消费。她预测,如果供给侧能够尽快实现补短板,商品消费的增长速度还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从而实现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双轮驱动,共同为经济的平稳增长作出贡献。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