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1月06日 星期二
8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上海这一年

聚焦——“健康上海”


    当好“长三角医生”,实实在在惠及当地人

    陈巍 (上海瑞金医院呼吸科医生、瑞金医院舟山分院呼吸科执行主任)

    经两年建设,瑞金医院舟山分院于今年9月在舟山正式开业。于是,我也开始体验长三角“双城记”——每周前半周在上海,后半周在舟山,周六晚或周日早晨回上海度周末。

    瑞金医院舟山分院按照三级医院标准建设,由瑞金医院输出管理经验。经全国招聘的医务人员前期均在上海瑞金医院接受系统培训,确保“瑞金标准”。如今这家医院开出的科室皆由来自上海的瑞金医院、仁济医院(泌尿科、妇产科)的科主任兼任科主任,并选派这两家医院的骨干医生担任执行主任。

    听说“上海医生”来了,我能感受到当地百姓发自内心的高兴。医院开业之前,早有当地人来打听,“什么时候开出病房”“什么时候能手术”……原来,舟山人看病半数属于“外出就医”,或去宁波,或去上海,即使如今交通方便了,但个人看病总要有人陪,少不了误工、误学,还有住宿费,这些都是就医额外的经济负担。“上海医生”来了,舟山老百姓可以留在家门口看病了,长三角医疗一体化就以这种实实在在的方式惠及当地人。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整理)

    转战社区不后悔,这是一个实现自我的地方

    席伟春 (松江区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

    我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脏科当了十多年的临床医生,后来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一名全科主治医生,当初很多人不理解我的选择。

    身处临床一线,我见过太多因平时忽视小的健康隐患而发展成重病的患者。要知道,如果急性心梗等疾病能够早期预防、及时诊治,就能挽救无数生命,大大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我想,医学的发展需要有人去科学的高峰“摘星”,也需要有人去基层“托底”。抱定“从根源上提高居民健康意识”的想法,我来到离居民更近的社区,期望能为疾病防控关口前移尽一份力,做好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凭借在三甲医院的工作经验,我在社区一方面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慢病管理,及时诊治冠心病患者;另一方面还承担起了对社区青年医生的培养与带教工作。如今,我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近半年,我发现社区是一个可以实现自我的地方——不仅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专业特长,还能为科研找到丰富案例和素材。我决心在社区卫生这条平凡但重要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本报记者 李晨琰整理)

    自从有了家庭医生,再不用六点出门跑大医院

    杨娟芳 (嘉定区南翔镇天恩社区居民)

    几年前,我和老伴从静安区搬到了嘉定区,离开了熟悉的环境。说心里话,我很担心,因为老伴多病缠身,心梗、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就在我忧心忡忡的时候,家庭医生上门了,他跟我说,“杨阿姨,您不用担心,以后有事随时打我电话。”

    一开始我有点不相信,但现在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便利。原先为了帮老伴配药,我隔段时间就要跑一次医院,一家配不齐,往往还要跑上两三家。每到配药的日子,我早上六点就要出门,折腾大半天才能回家,而且,两周就要重来一次。

    签约家庭医生后,一切都变了。我们不用再频繁折腾了,医生还非常关心我们的健康情况,定期电话回访。有次得知老伴血糖长时间居高不下,立马为我们转诊到三级医院。

    省时、省力、省钱,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我得到了真真正正的实惠。看病为啥非要一窝蜂挤到大医院?现在,我常常跟身边的小姐妹宣传:“家庭医生真好啊!”(本报记者 李晨琰整理)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