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4
综合

三代学者接力奋斗,“同济桥梁”赢得世界认同


◆夜幕中的南浦大桥大放异彩。
本报记者赵立荣摄
◆葛耀君教授(左)看望他的恩师同济大学项海帆院士(中)。
(葛耀君供图)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城市建设的脚步不曾停过,大桥一座座开建,学人也在一代代接力奋斗。时任南浦大桥专家组组长、创建了国际桥协中国团组的李国豪,承担了南浦、杨浦、徐浦大桥抗风设计、成为首位当选国际桥协副主席的中国学者的项海帆,以及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卢浦大桥、日前当选国际桥协主席的葛耀君,三代人无论与上海的四座大桥还是国际桥协 ,都有着不解的缘分

    今年国庆,横跨黄浦江的四座大桥——南浦、杨浦、徐浦、卢浦大桥华丽亮灯,展现出一道道炫目的滨江岸线夜景。

    与经过集体“换装”、焕然一新的四座大桥交相辉映的,是一则来自学术圈的喜讯: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葛耀君教授日前经过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无记名投票,当选新一任主席,成为该协会近90年历史上首位担任主席职务的中国学者。

    无论是上海的这四座大桥,还是国际桥协,都和李国豪、项海帆、葛耀君师徒三人有着不解的缘分。

    “我的老师是同济大学的项海帆院士,他承担了南浦、杨浦、徐浦大桥的抗风设计,项海帆院士的老师是我们的李国豪老校长,他当时担任南浦大桥的专家组组长……”在葛耀君位于同济大学桥梁馆的办公室,记者听他讲述一段同济大学三代学人和大桥建设的往事。

    黄浦江上每座桥都和同济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 40年,中国的桥梁都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这是让葛耀君最感自豪的一点。这位长期从事桥梁设计研究的专家,解决了世界上多座最大跨度拱桥的抗风关键技术问题,他的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卢浦大桥、东海大桥、上海长江大桥、舟山西堠门大桥、港珠澳大桥等大跨度桥梁的建设。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上海人燃起了坐车过黄浦江的梦想。上海决定修建跨越黄浦江的南浦大桥。最初,日本专家提出免费设计大桥,并提供贷款,条件是工程必须由日本公司承建。当时,李国豪让项海帆代表同济大学桥梁系教师给市领导写信,力陈中国桥梁界完全有能力自主完成设计、建造大桥。最后,李国豪提出的“叠合梁斜拉桥”方案入选,而工程造价只有日本方案的一半。

    “正是在李国豪的手上,我们中国人开始自主建设大跨度桥梁,从此,中国的桥梁都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葛耀君告诉记者,南浦大桥开建之时,如何解决大桥的抗风问题,对本土学界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在工程界,超过400米的桥梁属于大跨度桥,对桥梁安全构成最大威胁的就是大风,所以解决大桥的抗风安全性是极其重要、必须攻克的科学问题。

    1995年,葛耀君成为项海帆院士指导的同济大学桥梁抗风方向的博士生。取得博士学位后,葛耀君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9年学成回国后,有一座新的即将建造的大桥等待着他,那就是卢浦大桥。

    有一种嘱托,今天听来格外让人动容

    2003年卢浦大桥的建成通车,李国豪、项海帆、葛耀君师徒三人一起参加了通车典礼。

    这些年,城市建设的脚步不曾停过,大桥一座座开建,学人也在一代代接力奋斗。有一种嘱托,今天听来,格外让人动容。

    1993年杨浦大桥建成通车时,李国豪年满80岁。“我曾听项海帆院士说,那一年,在参加完大桥通车典礼后,李国豪郑重地提出,以后他不再承担大桥设计、建设的具体事务,大桥建设的重任就交给更年轻一代了。”而作为李国豪的学生,项海帆在70多岁时也提出了同样的想法,希望长江后浪推前浪。于是,桥梁抗风设计研究的接力棒传递到了葛耀君这一代学者手中。

    今年9月,葛耀君当选国际桥协主席,这让中国土木工程学界激动不已。师徒三人也在国际桥协创下了“接力”的纪录。据悉,国际桥协由100多个成员国参加,是目前会员国最多、行业影响力最大的国际土木类协会。早在1957年,李国豪就创建了国际桥协中国团组,是该协会担任常任委员会委员的首位中国学者。2001年,项海帆成为第一位当选国际桥协副主席的中国学者。

    统计显示,2000年至今,国际桥协杰出结构奖共评出47项,中国占了11项。用葛耀君的话说,中国桥梁的建造实力,已经收获世界同行的认同;中国的桥梁建设智慧,已经应用于世界各地的桥梁建造实践中。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