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5
时评;要闻

中国元素照亮亚洲青年创业路

从“全国双创周”上海分会场的核心活动管窥中国创新力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在杨浦区的一家创业园区,来自印度的谢提吉·玛尔瓦正在向观众展示他发明的增强现实(AR)眼镜——只要与智能手机相连,这副眼镜就可以在佩戴者面前投射出数个虚拟场景,并通过眼神或是手势控制这些“看得见摸不着”的对象。这副眼镜的呈现效果与微软的AR头盔HoloLens相当接近,但价格只有后者的1/20。

    谢提吉的AR眼镜是今年“亚洲智能硬件大赛”德里分赛区的优胜项目。这次他来到上海,是来竞逐赛事的总冠军。这场总决赛是今年“全国双创周”上海分会场的核心活动之一。此前几个月,赛事在亚洲16座城市的分赛区举行了预赛,吸引了超过600个项目竞逐,其中2/3来自海外。最终,有15个项目被选中来到上海参加最后的比拼,其中13个是海外项目。

    谢提吉坦言,他很高兴能有机会在中国公众和投资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创造,中国的创业氛围非常浓。

    中国“双创”在亚洲形成辐射效应

    对亚洲年轻的创业群体来说,中国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创新枢纽,“亚洲智能硬件大赛”为观察这一新变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赛事主办方——上海创业服务机构“动点科技”首席运营官徐烨说,中国在互联网和智能硬件方面的创新走在世界前列,创业者的水平都非常高,而且配套支持到位,这对其他亚洲地区形成了很强的辐射效应

    所谓的“辐射”,既包括周边地区正参照中国经验来提升创业氛围。事实上,正是看到了中国各级政府在推动 “双创”方面取得的成效,当“亚洲智能硬件大赛”今年举行海外路演时,当地政府纷纷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在印度,赛事得到了部长级官员的力挺;在韩国,市级政府成为赛事主要协办方。

    更重要的“辐射”则是基于中国创新资源的海外拓展意愿。徐烨说,过去一两年,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高科技公司和创投基金开始涉足海外。他们非常希望在当地物色合适的团队,而亚洲智能硬件大赛是一个重要的“项目发现平台”。今年,戈壁、启明、金沙江、北极光等著名的创投基金,以及一些国内孵化器都成为了赛事的合作方。

    “中国好项目”为何更容易在东亚和东南亚复制

    戈壁创投是大赛的合作伙伴之一,也是国内最早入局东南亚的资金。从2013年起,戈壁在雅加达参与了对“印尼版今日头条”的连续三轮投资。创始合伙人曹嘉泰说,戈壁希望将中国好项目的模式复制到东南亚,并把东南亚所投项目介绍给中国市场。

    在徐烨看来,将那些在中国已被证明过的商业模式在周边地区进行复制,这是中国的一大优势:“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与中国有许多相通之处,创业逻辑和市场环境也因此更为接近。因此,与其冒着风险改造欧美的商业模式,还不如‘Copy from China’(复制于中国)。”

    此外,中国的市场空间、供应链完备度等,都有助于让亚洲的年轻人更好地实现他们的创业梦。来自中国香港的 “路邦动力”团队这次也是“亚洲智能硬件大赛”最终15强入围者,创始人麦骞誉告诉记者,他们发明的一只可以与人手同步进行精细操作的机械手,引起了内地不少制造企业的兴趣,很有市场吸引力。为了进入内地市场,员工不到10人的“路邦动力”已经在深圳成立了分公司。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