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12
专版

用最专业的法律知识讲解社区治理创新

公益普法,让法治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如何用《民法总则》解决社区那些热点法律问题?怎么看待法治在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作用?……当法律专家走进社区街道,会激发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

    从2018年6月开始,“爱我中华”上海法治社区行风采系列活动·法律专家社区行,陆续走进了上海各社区、街道,推进遵法学法守法用法。每一场,都有法律专家对现场居民的家长里短进行普法解读;每一场,都得到了到场观众的积极回应!

    爱我中华——法律专家社区行活动由文汇报社、上海法治研究会主办,律新社协办,逐一邀请家事律师、法学教授走进上海各社区、街道,通过法律专家与基层组织合作讲座的方式,为社区居民带去详尽的案例分析、实用的的法律知识、直接的答惑解疑。本活动由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力支持,特表感谢!

    本次的法律专家社区行活动已成功举办了五场。每场活动都有数百位社区居民来到现场,倾听专家的精彩法律讲堂,面对面咨询法律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近千名居民接受了涵盖《民法总则》与社区热点法律问题、法治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等主题法律知识。公益普法,让法治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民法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018年8月24日,上海律佑社会治理法律服务中心理事长、上海四维乐马律师事务所谢东律师在杨浦区平凉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为广大街坊们开展了一场题为“《民法总则》与社区热点法律问题”的普法讲座。讲座中谢律师以民法对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界定为基础展开讨论,并结合发生在身边的实际案例进行解读,为广大市民普及了与大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法知识。

    “我的罕世战功可以为历史湮灭,但《拿破仑法典》将千古不朽。”讲座的开始,谢律师以拿破仑的名言强调了《法国民法典》及其确立的自由平等、尊重所有权等原则在历史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民法典的影响。民法博大精深,但又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民法作用于社会经济生活有其特定的深度和广度,从生老病死到婚丧嫁娶,从起居日用到营商创业,都和民法息息相关。正因为如此,民法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被称为万法之基。

    在讲述了民法的地位之后,谢律师向大家讲述了中国民法典编撰的历程。原有的 《民法通则》于198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到今天已经足足30年了,《民法通则》共9章,156条,其中仅有10多条是目前完全可以使用的。2017年10月1日, 《民法总则》正式颁布实施,其是中国民法典的开篇之作。较之《民法通则》,《民法总则》将民事权利的保护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民法总则》共有206条,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与时俱进地发展了我国民事法律规范。在之后三年左右的时间里,国家还将制定民法典分则各编,包括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等。可望到2020年前后,我国会有一部完整的民法典。谢律师强调,民法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权利观念。

    讲座中,谢东律师以对 《民法总则》的重点内容进行了逐条解读,特别是对关系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的重点亮点内容进行了特别的讲解。 《民法总则》第二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针对 《民法总则》第二条中关于民法调整范围的内容,谢律师强调:民法只调整社会关系中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其他的社会关系应由其他部门法予以调整。例如,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虽然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但是劳动关系并非人身关系也不是财产关系,因此,民法不调整劳动关系。平等性是民法最重要的属性。其中他还讲解了其中非法人组织与法人的区别,帮助广大市民了解民法到底调整的范围是什么。

    接着,谢律师又针对 《民法总则》第十六条进行了特别的讲解。他认为,在继承及接受赠与等纯获利的民事活动中,胎儿的利益可能会受到侵犯。在以往的法律规定中,胎儿的权利主体资格并未得到明确,这也就导致司法实践中法官判案缺乏相应的依据,造成法律对胎儿权利保护不足。 《民法总则》中“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规定是一个重大突破。他还针对 《民法总则》中关于未成年人、成年人的监护问题进行了讲解。其中以发生在身边的案例为例子特别强调了遗嘱监护和意定监护等亮点内容。我国许多家庭的子女都是独生孩子,随着老年化趋势的发展,许多随着年龄增长而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能需要多样化的监护方式来保障其从事正常的民事法律行为,以保护其合法权益。他认为,民法确定事先书面约定监护人方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谢律师又结合近年来一些热点事件讲解了其中的一些民事责任问题。例如,因见义勇为行为而受伤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在讲座中,谢东律师逐一解释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公序良俗、绿色等《民法总则》所遵循的原则。其中他以一个著名的案例着重说明了公序良俗这个原则在审判中的应用及其中的一些争议。

    谢律师强调,社会生活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处理法律纠纷首先应当依照法律。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莫过于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使法官的审判工作真正有法可依。

    “无论你是胎儿、青少年,还是中老年,民法都能公平地保护大家的合法权益!”谢东律师最后祝愿大家都能掌握法律知识,用民法、法治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法治引领社会治理创新

    2018年9月21日上午,法律专家社区行法律讲堂活动走进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社区活动中心。半淞园路街道“宪法学习工程”启动仪式也同时举行。

    本次法律专家社区行特邀请了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常务副主任童潇与华东政法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指数研究院院长、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教授两位专家,用专业的法律知识为半淞园路街道机关干部、各中心负责人、居民区书记、主任和调解干部等共百余人公益普法。

    社区治理要有新举措

    童潇教授围绕 “法治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主题分别从如何推进法治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以及社区中怎样以法治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等三个方面展开了讲座。

    “半淞园路街道耀江花园居民社区在法治引领社会创新方面就做得非常好,很多做法在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都是十分领先的。”童潇教授在讲座开始以耀江社区为例,讲述了法治在引领社会创新方面的具体做法与巨大作用。

    耀江花园居民区北自中山南路起,南临黄浦江畔,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相伴,有十个不同的新旧商品房小区组成。在党建引领下,居民区按照自治、共治、德治、法治 “四治一体”的社区治理理念,在构建创新型社区自治管理的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社区治理新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2013年4月耀江居民区成立的 “业委会主任联谊会”有效避免了业委会运转难问题。2016年1月,耀江居委和上海金源方程律师事务所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律师进社区,法律进家庭”项目,为居民区提供法律顾问服务。社区法律顾问进小区开办法治讲座,为业委会成员宣传最新法律法规,指导居民依法办事,还起草了耀江版 《住户守则》,得到居民的交口称赞。2018年7月,耀江花园居民社区还获评为第七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

    法治能为社会治理提供什么?童潇教授认为,法治能为社会治理提供一个稳定的预期,例如针对乱停车问题,依法治理意味着乱停有什么后果是清晰的,这样也能做到防微杜渐;法治能为社会治理提供一种是非依据,社会治理中的调停调解工作也可以有章可依;法治还能够实现轻松治理,因为法治意味着不需要一事一议,可以减少治理成本。因此,他指出,一定将法治放在社会治理工作的突出位置,将良法和善治结合起来,实现 “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童潇教授认为,法是现成的,但会用不会用不一样;社区工作者要能用法,灵活用法,学会运用法律去解决问题、全面提高法律素养;社区居民要依法维权、以法维权、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最后他强调,法律资源也是有限的,因此要将法和德结合起来,“法之真切笃行处,即为德;德之明觉精察处,即是法”。

    童潇教授指出,社会治理创新要实现平安、有序、发展、活力四大目标。他总结了实现中实现社会治理的传统做法,新型做法以及法治的做法。他认为,要采用新型的社会治理方式,坚持法治。他强调,社会治理是有价值和方向的,要不断积累向上向善的力量。至于如何引领,他认为,要释放信号、凝聚共识、积累规则、遵守规则。只有如此,才能积极发挥法治在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华东政法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指数研究院院长、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教授以 “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为主题,讲解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情况、人工智能对各个领域的颠覆性影响、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趋势以及人类未来等四方面内容。

    “如果你年轻时没有学会思考,那就永远学不会思考。”高奇琦教授以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开始了他的讲座,他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这个问题十分值得大家去思考。

    2017年5月围棋天才柯洁对阵人工智能机器人AlphaGo,结果柯洁以0:3的比分落败;2017年10月沙特授予索菲亚机器人公民身份……讲座中,高奇琦教授向大家详细讲述了2017年人工智能界的一系列大事,以此引发大家对人工智能的关注。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来到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可能还没有察觉”,他以天天P图软件为例讲述了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人工智能技术。他以英国数学家图灵的人生历程和达特茅斯会议为开始详细讲解了人工智能的诞生以及此后发展的三次热潮。他指出从2016年开始人工智能的第三次热潮是与大数据的积累、深度学习以及机器算力的大幅提升有密切的关系。

    克劳斯·施瓦布在其著作《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指出,许多工种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尤其是那些需要机械重复、精准操作的体力工作。即使像律师、金融分析师、医生、记者、会计师、保险承担人、图书管理员等不同工种的职业,也可能部分或全部实现自动化,而且这一天会比大多数人的预期要来的早。高奇琦教授以牛津大学详尽的研究数据为基础,向大家分析了未来将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职业,并以此说明未来就业市场可能出现两级分化的趋势:认知性和创造性强的高收入工作机会和体力性的低收入工作机会都会增加;常规性和重复性的中等收入工作机会将会大幅减少。此外,他还向大家详尽分析了人工智能对智能金融与金融科技、无人驾驶、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教育与学习革命、智能安全与城市治理、对法律的重塑以及其他等领域的颠覆性影响。

    接着,他从人工智能对各大领域的冲击与颠覆出发对未来人类在人机关系、社会发展以及人性之改变等方面提出诸多设想。他提出,发展AI的初心就是让世界充满爱,未来人工智能机器翻译将消除人们的隔阂。

    “未来已经来临,只是还未颠覆。”高奇琦教授以一句化用自威廉·吉布森的名言的句子结束本次讲座,他最后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科学不能缺席,每个人也不能缺席。因此他呼吁大家一起参与到这场人工智能大浪潮中。

    讲座中,高奇琦教授广阔的视野与专业的知识向大家展示了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的影响。此外,他还以PPT图片、视频等丰富的图文资料向大家展示了人工智能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发了在场观众的广泛兴趣与热议,整场讲座也得到在场观众的广泛好评。  (本版撰文 魏跃明)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