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12
圆桌论坛

复旦管理学家圆桌谈


    云收夏色凉风至,正是读书好时节。送走8月的酷暑,又一个金秋开学季如期而至。本期圆桌论坛“开学季阅读专刊”,我们请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教授冯天俊、财务金融系副教授罗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教授张诚、统计学系副教授郁文四位学者,与读者分享各自的最新阅读体验。12本推荐书中,既有《思考,快与慢》《浅薄》《稀缺》这样的畅销经典,也有关注分享经济、“U盘化生存”这类热门话题的《零边际成本社会》《零工经济》《经济奇点》。12个主题、12个视角,帮助我们以全新、理性的视角,认识当下的世界。

    在新经济时代,财富变得不那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幸福感的下降,相反,人们可能因此更遵从于内心的需求与渴望。

    冯天俊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教授

    《零边际成本社会:一个物联网、合作共赢的新经济时代》

    作者:杰里米·里夫金

    译者:赛迪研究院专家组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继 《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美国思想家杰里米·里夫金再度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一书中深入阐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理念和模式,这本书被《金融时报》称为杰里米·里夫金40年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具有极强的研读价值。

    随着全球部分国家步入后资本主义时代,物联网、协同共享和零边际成本将共同打造新一轮经济革命。在该模式下,市场的 “交换价值”正逐渐被 “共享价值”取代,随之而来的零边际成本社会所释放出来的强大社会力量具有颠覆性和变革性影响。伴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 的 深 入 开 展 , Airbnb、 Zocdoc、 Uber、Kickstarter等借力于互联网的分享与合作范式的成功无一不佐证了杰里米的观点:消费者开始青睐使用权,而非所有权。

    经济模式的改变只是协同共享时代的冰山一角,杰里米的人文思想促使其将目光转向整个社会。正如作者指出的:协同共享带来的创新民主化正孕育着一种新的激励机制,它更多的是基于提高人类社会福利的期望,而不是那么重视物质回报。在新经济时代,财富变得不那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幸福感的下降,相反,人们可能因此更遵从于内心的需求与渴望。

    《零边际成本社会》在经济学思考的同时,还包含了人文色彩。 “零边际成本”意味着人们以更为便捷的方式满足经济需求,而在将万事万物连接在一起的物联网中,谁掌握了分享信息和行为数据,谁就掌握了未来。

    《经济奇点:共享经济、创造性破坏与未来社会》

    作者:史蒂文·希尔

    译者:苏京春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共享经济”的大浪潮已经席卷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管是否留意,我们每一个人都与共享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我们在这场大浪潮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我们是否共享了红利?这些问题将会引发对于共享经济更深入、客观的思考,而史蒂文·希尔正是着眼于此,提出了一种既有挑战性又有操作性的观点。

    在 《经济奇点》中,史蒂文·希尔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和一手资料,指出了共享经济虽然承诺能够给予更多更新形式的工作方式,但实际上却导致多数参与者经济地位每况愈下。正如希尔所阐述的,工人所重新失去的安全保障被利用这种新兴模式的掠夺性资本家所有,而这些人仅占整个人口收入顶层的百分之一。

    在共享模式大行其道的今天,史蒂文敏锐地察觉到其 “独享”的经济本质,一针见血地指出新模式的潜在威胁。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浮于表面,在书的结尾,史蒂文·希尔以一个制度改革作为对策建议,指明了一条有效的解决道路。

    译者苏京春在书中写道,“经济奇点,开卷有益”,读这样的一本书,将使我们跳出固化的圈子,以全新、理性的视角看待共享经济,立足当下、着眼未来。

    《零工经济:推动社会变革的引擎》

  作者:黛安娜·马尔卡希

    译者:陈桂芳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我父亲一生只做了一份工作,我的一生将做六份工作,而我的孩子将同时做六份工作。”罗宾·蔡斯的一席话揭示了零工经济新时代的到来,那么什么是零工经济?黛安娜·马尔卡希在其著作 《零工经济:推动社会变革的引擎》中给了我们答案:新时代下的零工经济,要求我们 “利用现有技能、经验和兴趣,发展出一个多样化的 ‘零工组合’”,以此应对职业风险。

    在当下,零工已成为一种职业规划,而非过去所认为的权宜之计。从上世纪至今,标准普尔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已由67年缩短至15年,这意味着未来不属于当今的任何一个组织,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份好的工作,而是一个值得投入的工作内容。

    在 《零工经济》一书中,黛安娜不仅强调了零工经济时代来临的必然性,还针对零工生活方式给予了指导性建议。包括要学会经营闲暇,利用闲暇时间确认自己的优先事项;在开始行动之前,要做好风险分析与预防,以避免巨大损失。同时,她也指出,在未来,只有将整个职业生涯视为 “永久的职业行为活动”,有能力 “U盘化生存”的 “斜杠青年”,才能保持长远竞争力。

    在零工经济新时代,每一个个体同时拥有多个职业身份。由此,职业不再成为身份的重要定义,或许就可以逐渐削弱它在社会分工方面的隐性歧视,使人们拥有更灵活的时间支配生活,真正享受到职业生涯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这也正是零工经济时代的人文价值所在。

    人脑局限、压力,加上当代碎片化的膨胀信息,使得我们逐渐适应 “浅薄”的快速阅读方式,而放弃深度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和能力。

    张诚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教授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作者: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埃尔德·沙菲尔

  译者:魏薇,龙志勇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财富和时间等是当代人们所稀缺的资源,并使我们逐渐陷入一种稀缺的心态。正如《浅薄》里提及的,当人们面对海量信息而没有足够能力或时间处理时,人们逐渐选择“浅薄”地去理解它们。《稀缺》则着重在于探讨这种“稀缺心态”对我们后续决策的影响,该书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稀缺心态的各种复杂成因,以及稀缺对人类决策的影响。它发现:当稀缺发生时,我们会做出不理性或者不现实的决策,从而极大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当然,该书在后半部提出了以制造“余闲”、调节处理信息的“带宽”的应对之法,从而有可能从稀缺走向富足。

    “稀缺心态”是一种隐性的影响,也许大家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感觉到它的存在,但并不一定意识到它对我们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也许有些读者会觉得作者的建议属于”正确的废话“,但我觉得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揭示出人们为生存、为家庭、为社会而忙忙碌碌时容易忽略或陷入的巨大困境。因此,读者不妨在阅读中反省自身体会,并尝试书中提到的方法来改进自己未来的生活。由于这本书的内容基于一系列行为学科学研究,读者也可以借此理解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如何结合起来,帮助我们理解和改善社会的。

    《浅薄》

    作者:尼古拉斯·卡尔

    译者:刘纯毅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这本书在2010年和2015年出了两版,书的核心内容一致:当代社会中信息的急速增加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对人的思考能力产生影响?  作者汇总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读者展示出我们在信息时代可能会获得什么和失去什么。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由于人类大脑信息处理能力的进化远慢于信息增加的速度,我们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多受到信息过载的压力。而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需要随时面对无数源头同时涌来的碎片化信息 (如朋友的一声问候、媒体的一条推送、商家的一次促销)。人脑局限、压力,加上当代碎片化的膨胀信息,使得我们逐渐适应 “浅薄”的快速阅读方式,而放弃深度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和能力。比如,当人们面对困惑时会可能更容易去求助电脑,而非自己思考答案。当我们去寻找答案时,可能会更多去想怎么找,而不是思考问题本身。当疑问得到解决后,人们也可能更倾向于记住信息的存储地、记住去哪儿查、或者记住什么样的问题要请教谁,而非答案本身。

    这些记忆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改变,也许并不表明人们的能力在变差,而只是一种新的“进化”方式改变自我来适应世界的发展。我们变得对快速浏览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越来越容易人云亦云,但也可能正在丧失专注、深思和反省。如作者所言: “我们正敞开怀抱欢迎狂躁入驻我们的灵魂”。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当大多数人进化为 “浅薄”阅读和思考时,能保持专注和深思的少数人,以及他们的思考将变得稀缺而珍贵。

    《智慧社会:大数据和社会物理学》

  作者:阿莱克斯·彭特兰

    译者:汪小帆、汪容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我们生活在各种网络中。我们定期检查电子邮件,在各处拨打移动电话,刷卡乘坐交通工具,使用信用卡购买商品。在公共场所,可能有监视器来监控我们的行为,在医院,我们的医疗记录以数字形式被保存。我们也很可能分享博客,并通过微信和其他在线社会网络来维护友谊……以上的种种事情都留下了我们的数字脚印和痕迹,这些踪迹汇聚起来,成为一幅复杂的个人和集体行为图景,同时这些踪迹也有可能改变我们对人生、组织和社会的理解。

    本书主要以美国科学家亚力克斯·潘特兰量化社会行为的一系列开创性研究为主线展开。通过客观研究数以百万计的人在智能手机、GPS设备、互联网等地方留下的 “数字痕迹”,本书形成的核心观点是:随着跟踪人类的行为数据越来越客观和细节化,通过研究人之间形成的社会网络,以及其中的信息交换模式,不管是家庭、公司这样的小团体,还是城市、国家这样的大团体,如果运用恰当的,我们将能够真正预测人的行为,并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率和高效的沟通。这促使我们需要用一种全新的、显微镜式的方式看待生活本身和社会。

    虽然这本书的副标题以 “大数据和社会物理学”来定义这样一种新观点,但作者在科学杂志上的文章中,采用了“计算社会学”这个术语来总结自己的观点,这一做法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在大数据已被全球公认的当代,计算社会学可以看作是对大数据的创新应用方式,对于我国政府和企业如何更有效采集和应用数据应该都有很好的启发。

    要改变大众的非理性行为,不需要强制性手段,也不需要硬性的规定,通过一些小的“助推”行为就能促使他们在保留自由选择权的时候,做出合乎自身最大利益的理性决策。

    罗妍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财务金融系副教授

    《思考,快与慢》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

  译者:胡晓姣、李爱民、何梦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和公共事务教授,本书记录了他和他的同事在心理学领域的一些重要发现,这些发现也是现代行为经济学发展的基础。

    卡尼曼教授提出,我们的大脑有快系统(系统1)和慢系统(系统 2)两种运作模式。在系统 1模式下,我们做决策时候主要依赖情感以及过去的经验和记忆,因此反应非常迅速,几乎是无意识地通过直觉进行的决策过程。依赖系统1进行决策非常有效率也非常轻松,但是系统1有一个缺陷,就是它常常受到我们个人偏见的影响,例如固守成规等,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做出的决策很可能是非理性的。

    通过系统2做决策,则主要依赖逻辑的推演和分析,因此它做决策的过程比较慢,但得出的结论一般来说比较可靠。然而系统2也有不足之处,除了做决策过程缓慢之外,调动系统2,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进行思考。而人们在注意力不足或者遇到需要大量分析思考的复杂问题的时候,系统2的运行往往效率低下,使得我们可能完全摒弃系统2而依赖系统1给出的直觉型判断。

    在这本书中,卡尼曼教授通过许多经典的行为实验,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两个思维系统不同的运作方式,对我们在工作、投资中应当如何思考以便做出更好更理性的决策具有指导意义。

    《“错误”的行为》

    作者:理查德·泰勒

  译者:王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本书的作者理查德·泰勒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金融与行为经济学教授,是现代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2017年,泰勒教授由于对行为经济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经济活动的主体都是理性人。而这本书在一开始就介绍了一系列我们日常中常见的行为,这些行为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大部分人在现实中都并非完全理性,且这种非完全理性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之后,泰勒教授介绍了行为经济领域的一些重要发现,例如前景理论、自制力缺乏、禀赋效应等。这些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在做决策时常常会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

    在本书中,泰勒教授用生动鲜明的案例——例如旅行的决策、申请贷款、电视竞猜节目、出租车司机如何决定工作时长、个人储蓄行为等,说明我们的行为是如何偏离理性的决策,以及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这本书展现了行为经济领域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成果,帮助读者认识到我们的认知偏差是如何一步步使我们的选择偏离最优解,并引导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摒弃错误的思维方式,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助推》

    作者:理查德·泰勒、卡斯·桑斯坦

  译者:刘宁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本书作者理查德·泰勒除了具备芝加哥大学商学院金融与行为经济学教授身份之外,同时还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主管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工作。泰勒教授因其在行为经济领域的杰出研究成果,曾多次为美国政府及其它国家政府提供政策制定建议。本书另一位作者卡斯·桑斯坦,曾任职于美国司法部、美国国会司法委员会和马萨诸塞州法院,研究领域包括政策管理、宪法、环境法、经济法、行为经济学等,是这个时代最顶尖及最有影响力的法学家之一。

    行为经济学的诸多发现指出,人们常常受到各种各样认知偏差的影响,做出各类荒谬的判断和决策,而这些决策往往可能对他们之后的生活造成深远影响。例如人们的短视以及缺乏自制力,使得他们即使知道早一些为未来的退休进行储蓄计划是合乎自身长远利益,但大部分人在做存储计划时都过于短视,注重当下消费享乐而忽视制定满足未来消费的财务规划。

    本书提出,要改变大众的非理性行为,不需要强制性手段,也不需要硬性的规定,通过一些小的“助推”行为就能促使他们在保留自由选择权的时候,做出合乎自身最大利益的理性决策。本书也详细描述了作者是如果利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发现,帮助政府对政策进行优化设计,引导大众在投资、卫生保健、教育、储蓄等领域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提升社会的福祉。

    无论你是否数据分析的专业工作者,在今天这个时代,数据思维已经成为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思维能力之一。

    郁文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统计学系副教授

    《女士品茶:统计学如何变革了科学和生活》

  作者:戴维·萨尔斯伯格

    译者:刘清山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当人们谈起统计学,很多人的反应是,这是数学很好的人才能够懂的,或者这是一门大学象牙塔里那些 “与世隔绝”的教授所研究的学科。然而,统计学并非数学,它是一种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或者说得高端一点,一种哲学思想。统计学是用一种量化的语言来描述这个世界上可以观测到的现象与事物,每个人都有能力来了解统计思想,无论他  (她)是否擅长数学。本书就是一本很不错的统计思想入门读物。

    本书以介绍现代数理统计发展史上的重要学者为主线,看似是独立的人物小传,但实际上通过这些人物故事的串联系统地介绍了统计学中一系列重要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应用。虽然是在介绍统计思想,但是书中没有出现复杂的数学符号与公式,而是用通俗的语言来描绘这些历史上最伟大的统计思想。读完以后,或许你会发现,原来统计学与人的常识是如此相关,又是能够非常有效地引领人的思考走上更加深刻的层次。

    《数据思维实践》

  作者:潘蕊 等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可以看作是 《数据思维——从数据分析到商业价值》的实践版本,如果说  《数据思维》向读者展现了数据分析方法在诸多案例中所体现出来的商业价值,那么《数据思维实践》则更进一步地给出了具体的操作过程。

    本书有两个明显的特色:一是内容呈现形式,不是按照大部分数据分析教材那样按照方法的分类或者案例来划分章节,而是以整个数据分析过程的功能模块来划分,将相应的方法与案例嵌入到功能模块中。这样的编排,能够更好地指导读者掌握整个数据分析过程。第二,特别加入了数据分析结果如何呈现这一块内容,这是绝大部分介绍数据分析技术的教材所不包括的。传统上,人们认为数据分析的核心是分析技术,然而在商业界的应用中,数据分析结果的呈现与解释,同样也是决定数据分析是否能够成功转化成商业价值的重要环节,甚至比数据分析技术本身更为重要。

    《数据思维:从数据分析到商业价值》

  作者:王汉生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在今天这个时代,大数据、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等,成为炙手可热的词汇。人们在大量使用这些词汇的时候,却常常不太能真正理解这些词汇在技术上的意义是什么。似乎大家都知道这些词汇和数据分析很有关系,但是印象中,数据分析应该是需要大量的专业学习与训练才能获得的技能。那么,是不是有可能在基础相对不是那么坚实的条件下,仍然对数据分析有一些比较深入的了解?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

    本书是 “狗熊会”——一个致力于推进数据分析实现商业价值的微信平台经过多年积累后所整理编撰的精华。书中以业界中的诸多实际案例为依托,描述了如何用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在这些案例中实现商业价值。

    不同于一般的介绍数据分析方法的教材,本书尽量避免复杂的数学公式与理论推导,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示如何将定量分析技术用于实际问题,并强调数据分析的目的不是为了分析本身,而是如何带来真正的商业价值。正如本书的标题所强调的,无论你是否是数据分析的专业工作者,在今天这个时代,数据思维已经成为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思维能力之一。

    本版头像素描  锺媛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