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9月24日 星期一
3
要闻;综合

成功开展国内首台全飞秒手术,周行涛在世界眼科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扑心扑命”医治每一位近视患者


左图:周行涛医生(右)正在为小朋友检查视力。(本报资料照片)

    人物小传

    周行涛,中共党员,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擅长近视眼手术与基础研究,成功开展中国第一台全飞秒手术,是国际全飞秒激光屈光手术领域SCI论文数量最多的医生,被誉为“在世界近视防治和手术领域发出中国声音的领军人物”。曾获上海市 “十佳医生”、上海“银蛇奖”、上海市眼视光学 “领军人才”等荣誉,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本报记者 陈青 郝梦夷

    90多岁的吴奶奶得了老年痴呆,身边的家人都认不全,然而,当周行涛上门为她检查眼睛时,老人居然握住他的手,准确地叫出“周医生”。

    “这一声‘周医生’,可能是对我十九年出现在她生活里的最大肯定。”周行涛甚是欣慰。吴奶奶罹患眼疾,眼睛出现灰白色混浊块,严重影响视力甚而失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院长、著名眼科专家周行涛从十九年前第一次问诊吴奶奶开始,不仅为她做了多次角膜激光手术,还在吴奶奶年事渐高之后,选择上门 “随访”,“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每一位患者、每一次手术,都要‘扑心扑命’地对待。”

    祖孙三代一家人,28次激光手术

    吴奶奶所患的眼疾,名叫“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这一病症会导致眼睛出现灰白色混浊块,到晚期,形成弥漫性混浊,严重影响视力,以往只能通过板层或全层角膜移植一条路。有了激光,就可以用激光去除角膜混浊,但因为病根未除而难免复发。更为遗憾的是该病属于显性遗传,所以吴奶奶祖孙三代都因为这一病症痛苦不已。

    19年来,周行涛为这一家人——吴奶奶及其女儿、儿子、外孙,做了 28次激光手术,可角膜越做越薄,周行涛也越来越揪心,等下次复发,角膜如果因太薄无法实施激光手术,又没有可移植的角膜,可怎么办呢?全飞秒近视手术的普及给了他一个新的思路:手术取出的“无用”的透镜组织,是否可以“贴”到别的角膜上,使变薄的角膜“增厚”呢?

    手术成功了!取出的透镜,安到了吴奶奶40多岁的外孙的眼睛上,做完手术第二天,他的视力得到显著改善,世界终于变得清晰了。

    除了 “角膜营养不良”,全飞透镜还能够治疗部分患者的屈光参差,也就是当同一患者一眼近视一眼远视时,可以激光取出近视眼睛的角膜,附着在远视的眼睛上。“新技术有一个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过程。”周行涛说,开展近视全飞手术近八年,他所带领团队已在英文期刊发表50多篇相关论文,七篇登上国际屈光手术协会官方杂志封面,是该领域论文数量最多的研究者。今年3月,周行涛关于全飞秒激光领域的研究成果,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不局限于矫正近视的近视手术医生

    周行涛踏上医学之路已经33年,行医二十九载,专注眼科近视手术20年。2010年,第一次接触到全飞秒激光手术,周行涛就毅然决定探索这一全新手术方法。“因为它足够微创、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给患者带来最小的创伤。”

    “当时我的准分子手术已经做得很好,大家都觉得不理解为何要学习新技术。”周行涛说,“我也有过犹豫,但想到能将患者的痛苦减到最低,让他们拥有自由、清晰、舒适、持久的视力,我就愿意一步一步去尝试。只要每一个手术都做得成功,总有一天,它会为众人所接受。”现在周行涛完成一台全飞秒手术只需57秒,全程没有一个多余动作,有外国进修医生看过手术视频后发出惊呼: “手术居然可以做得这样流畅!”

    从 2010年5月29日,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台全飞秒手术在眼耳鼻喉科医院完成,迄今已经完成了6万台,是世界上完成数量最多的中心。正如当年不甘于做准分子手术一样,周行涛也不甘心白白浪费全飞秒取出的透镜,正是这样的不甘心,让“废”透镜得以变废为宝,为圆锥角膜和角膜营养不良的治疗开拓出一条新途径。

    从辐射到引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周行涛的微信,常常会跳出一段其他医生的手术视频,向他求教。原来,他并不仅仅满足于自己技术的精进,还开办培训班,希望手术技能可以被更多医生所掌握。

    “曾有一个近视1400多度的患者告诉我,戴着厚厚的‘瓶底’眼镜仍看不清世界的她,都快得抑郁症了。而全飞秒激光手术对她而言,是雪中送炭,让她有机会重新开始工作。”周行涛说,这位女患者的经历深深地触动了他,那时他才明白,一台近视手术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现在,中国约有42%人口患有近视眼,其中有3%至7%属于高度近视。 “这么多患者,靠我一个人,能救治多少呢?”周行涛决定面向全国开办学习班。如今,全飞秒激光手术学习班已举办39期,惠及230多位医生,每期学员人数控制在8-10名左右。 “我不仅每一期都亲自授课,还会要求他们提交手术视频,逐一点评指导,减少多余动作、降低对患者眼球的损害。”

    虽然已取得很大进步,周行涛依然怀有更大的梦想,他坦诚说,近视眼发病机理仍不清楚,预防近视还没有一条清晰的路径可循。 “我真的很抱歉,中国近视患病比例依旧逐年上升,预防近视工作收效甚微,但我一定全力以赴继续探索。”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