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9月21日 星期五
12
专题

研修课程促使教研与培训 “融为一体” 网络课程实现线上与线下 “齐头并进”

为教师专业发展再添 “利器”

——上海市中小学 (幼儿园)教材教法研修一体网络课程建设出成效


    教师的职业,决定了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接受新内容、不断汲取新方法,将是一个常态。

    而以往现实是,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是分离的,似乎是 “两张皮”,政出多头。

    针对这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联合区级相关部门和高校力量,用创新的思维突破瓶颈,加以破题,开展有效探索。为进一步加强教研、科研、培训的有机融合,凸显 “研训一体”,切实提高教师培训在教育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效性,上海市教委在2014年启动了中小学 (幼儿园) “研训一体”网络课程建设工作,这是对教师诉求的现实关照。在实践探索中,由 “研训一体”导向 “研修一体”,又达到了新境界。

    特级教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纪明泽说,此项目通过实践问题分析、小学语文试点开发、各学段各学科全面开发等阶段,历时数年,构建了教材教法网络研修课程体系及开发保障机制。通过开发探索,该项目探索并构建了“低结构、短课时、数字化、基于需求”的模块化教师研修课程体系,开发了覆盖幼儿园、小学和初中三个学段,涉及所有学科的33门教师研修课程,每个学科开发4个相互联系的主题模块课程,共达 132个,形成课程方案、纲要、读本、视频等物化成果。该项目服务于上海全市16个区所有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全体教师,目前大部分课程已经上网实施,参与研修的教师已达2万多人次。同时,打造了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教研员队伍。

    问卷调查表明,91.17%的教师认为 “研修课程总体达到了我的预期”,98.87%的教师认为 “研修课程内容有针对性,符合我的实际需求”,95.33%的教师认为 “通过此次研修,提高了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设计能力”,93.35%的教师对课程教学形式感到满意,92.3%参与研修的教师认为 “研修课程评价有利于诊断并督促我的学习”,这说明课程在内容、实施和评价方面体现出较强的有效性。另外,绝大部分教师赞同研修课程“为我提供了如何参与研修活动的明确指导/说明”“研修课程安排合理,便于我安排时间进行学习”“培训资源丰富,培训资源有效地延伸了我的学习”的评价。

    该项目研究出版了课程纲要、课程读本等多本专著,发表了多篇论文,并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在全国以及全市的课程开发研讨会上进行展示,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纪明泽还在2016年暑期校园长培训中作了专题介绍;组织开展了多门课程发布研讨会,研究成果得到了大范围推广。在该项目推进过程中,多名课程开发人员被评为正高级教师,多名教研员荣获上海市特级教师荣誉称号。

    针对性建构:研修一体网络课程的 “点题”

    研修一体网络课程,是由现实困惑引发的,也是需求拉动的结果。

    教师培训课程的提升空间

    调查发现,经过职前教师教育,大部分教师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但普遍欠缺教材教法知识,教学素养的不平衡、不完善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步伐。作为教师教学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我国教师培训不断取得新突破,教师培训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但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注重通识教育,未能有效满足教师个性化实践需求。以往的教师培训课程多为教育教学的通识知识,缺少对课堂教学实际问题的关注,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绝大部分教师并不欢迎  “说教式”的大班  “输血型”培训,诚如一些教师所言, “讲的都是大道理,不接地气,没什么用”。

    二是教研与培训分离,未能放大教研成效。中小学 (幼儿园)教研员作为关键少数,在课程改革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专业影响作用。教研活动和教研成果往往来源于教师的真实问题,符合教师的教学实践需求。然而,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往往是两件割裂的事,这限制了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是注重区本建设实施,未能共建共享。 “十二五”期间,每位教师须参加培训完成36学分。各区投入比以往更多的人力、财力来开发教师培训课程资源。由于缺乏共享机制和平台,各区课程资源开发处于 “各自为政”状态,重复建设较多,且资源形式较为单一。

    解决主要问题的指向谋划

    针对教师研修课程存在的不足,该项目研究以教学实践问题为导向,以教材分析与教法分析为核心内容,构建低结构、短课时、数字化、模块式的教材教法研修课程体系,共建共享开放、互动、立体、可选择的教材教法网络课程资源库,并将教研员自身成长与服务教师融为一体。

    该项目主要探索解决如下问题:1.教师存在哪些教学实践问题和需求,如何设计、实施与评价符合教师学习特点的教师研修课程?2.如何将教研成果转化为研修课程,应建立怎样的课程开发保障机制?3.如何将教材教法研修课程开发与教研员专业发展结合起来?立足研修课程开发的教研员专业发展路径是怎样的?

    引导性建树:研修一体网络课程的 “解题”

    研修一体网络课程,试图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将研修更为聚焦,更为有效。

    以攻关重难点问题导入

    问题是教师研修的起点,问题探索与解决的过程是教师培训的过程。近年来,市教委教研室针对上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施中的重难点问题,遵循研修一体的基本思路,开展了一系列项目课题研究: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研制、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与教材衔接研究、中小学数字教材研究与实践、中小学生汉语阅读分级标准研制、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研究、网络交互测评问题解决思维的命题研究、小学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研究等。如,市教委教研室推进 “基于标准的教学”项目研究,带领区县、学校和教师开展课程标准解读、目标设计、作业设计等研究工作,明确了有效教学的关键问题,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教学研究成果,在研究推进过程中,直接带动一大批参与者的专业发展。

    以适合教师学习特点导向

    该项目研究关注和顺应作为成人学习者的教师需求和学习特点,以教学实践问题为导向,关注教学实践应用,化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形成现象思考、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践反思等顺应教师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研修课程结构。现象思考创设情境并激发兴趣,理论学习关注方法学习并以微报告提升学习成效,案例分析强化方法在实践情境中的应用,实践反思促进学习内化和教材教法素养的形成。每一个主题的教师研修课程的内容都包含四个环节,蕴含着专题报告、课例分析、互动研讨、自主学习和教学实践等课程实施方法。基于这样的学习,教师能从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出发,到理论的再学习,之后进入理论的运用,最后进入个人反思环节,这既是教师实践的过程,也是围绕学科教材教法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

    以探索解决关键问题导行

    研修一体网络课程的建设,从问题下手,从机制着眼,从试验起步,多管齐下。

    具体表现在:一是分析教学实践问题,将问题转化为研修课程主题。教研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听评课等多种形式的调查找准教学实践问题。市教研室领衔、区教研员参与,集体攻关问题解决思路,编制教材教法研修一体网络课程方案,面向各区征集优势学科的优秀教研成果,将问题转化为各学段各学科的研修课程主题。

    二是试点开发小学语文学科研修课程,将教研成果转化为研修课程。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先行启动教材教法网络研修课程开发:探索将教研成果转化为研修课程的技术路径,形成了 “主题式课程开发”和 “教研活动课程化”等体现研修课程特色的开发路径;以课程纲要编制为抓手规范课程开发,构建 “现象思考→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践反思”四个环节,以构成研修课程结构,开展渗透四环节学习的作业设计研究,以过程评价来激发和维持教师学习热情;建立依托课程审议的质量管控机制,促进教研员的反思与改进。

    三是各学段、各学科全面开发,健全课程开发保障机制。参照试点经验,全面开发各学科教材教法网络研修课程,构建跨越三个学段、覆盖各个学科、各门课程自成系统的研修课程内容体系。每门课程开发经历课程选题的确定、课程纲要编制、脚本编写与评价设计、课程视频摄制与上线等环节。为提升课程质量,建立以教研员为核心、多层次跨领域的课程开发共同体,优化基于层级和聚焦过程的课程审议制度,建立案例培训、跨领域合作分享课程开发经验、点对点专家指导等经验交流分享机制,建立课程效果评价制度。

    创新性建功

    研修一体网络课程的 “破题”

    研修一体网络课程,开创了教师专业性发展和教研员成长的新格局,具有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研修一体的创新成果

    研修一体网络课程的创新成果,表现在:一是构建了符合教师学习特点的研修课程结构。确立实践取向、问题取向和终身学习取向的教师研修课程开发思路,破除以传统教育学科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建设习惯,构建了低结构、短课时、数字化、需求导向、研修一体的网络研修课程,设计了 “现象思考→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践反思”四个环节层层深入的课程结构,实现 “研究、实践、反思和学习”四者的融合。

    “低结构”——具有三层意思:一是课程主题源于一线教育教学问题和教师需求,注重课程内部结构,不强调课程间的结构,具有不同起点和终点,能满足不同类别和层级教师需求;二是目标指向问题解决和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三是内容形成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或培训现场的互动过程。“短课时”——定位于微型课程,每个主题课程1学分,约10课时。 “数字化”——依托“上海市中小学 (幼儿园) ‘研训一体’网络课程平台”,建设成数字化课程,同时开展网上培训和网上管理。 “需求导向”——解决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研修一体”——具有三重内涵:当实现了教研活动的课程化,便达成了研修一体的第一重内涵;当把教研的结果成功转化成课程,便达到了第二重内涵;当使 “实践、研究和学习”三合一,才真正实现了研修一体。

    二是形成将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师研修课程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形成教师培训新路径。坚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课程开发思路,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主题式课程开发路径,将教研活动作为教师研修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采用教研活动课程化解决碎片化的问题。加强与高校横向合作,市、区纵向联动,形成基于合作的大兵团课程开发机制、关注过程的课程审议制度、聚焦问题解决的课程效果评价制度等保障机制,共建共享数字化课程资源,创造了大规模教师培训的新路径。

    三是将研修课程开发与教研员专业发展融为一体,初步形成伴随课程开发的教研员专业发展新路径。通过教研员来开发教师研修课程,通过课程开发来建设教研员队伍,确立了案例培训、合作研究、交流指导、评估改进四环节循环递进的专业发展路径,教研员在服务教师中实现自身专业发展,有效提升了教研品质和研修课程质量。

    主题教研的辐射影响

    主题教研活动,是教材教法网络课程形成的载体,对研修一体起着驱动作用。市教委教研室每年组织常规的主题教研和各类评选展示活动。有影响力的评选展示活动有基础教育三项评选、课程领导力专项展示活动、贯彻“两纲”展示活动、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等。中小学、幼特教、职成教等各学段、各学科都展开了主题丰富的教研活动。

    新形势下的前行作为

    随着小学语文、小学道德与法治、初中语文、初中历史、初中道德与法治等统编三科教材的实施,教师对新教材及其教法提出了新的培训需求。项目因循新时代的新变化,采取市教研员领衔、区教研员主持具体模块课程开发的方式,积极稳步推进小学和初中统编三科教材的网络研修课程开发,探索新形势下的新作为。预计2018年年底将完成小学和初中5个学科、共20个模块的研修课程 (如下表所示),帮助教师理解和有效使用新教材,提升课程实施的品质。2019年将向高中延伸。

    感言

    让研修一体迸发提升的力量

    ■徐淀芳

    选择了教育,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在教育的征途上,教师专业发展,既是永恒的主题,也是持续的过程。

    教师成熟,并不是进了教育单位就自然完成的,所以有了培训和教研的 “本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培训与教研似乎处在分离、至少是游离的状态,两头并不着边。这种分离,对教师专业发展极为不利。

    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教育的重要手段,不正视这个现实,就有落伍的危险。

    于是,培训与教研,线上与线下,就成为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提升需要破解的课题。上海开展的中小学 (幼儿园)“研训一体”网络课程建设工作,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思路,也为学校提升师资队伍开辟新途径,更为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建树新方案。

    研修一体,本质上是将教育教学融合起来,本职上是将培训与教研和谐起来,本分上是将工作与研究匹配起来。这是两不误的好事,也是双赢产生的利事,更是多维效应的佳话。

    让研修一体迸发提升的力量,使教育有成就感,教师有获得感,学生有幸福感。

    (作者为特级教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