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8月24日 星期五
11
记忆;40条马路见证上海改革开放40年(25)

马当路:青石里弄,一片新天地


在过去承载它岁月痕迹的,便是这马当路上默默伫立着的老房子。无论是正在改造中的尚贤坊,还是依然有迹可循的西成里,青石里弄间的故事值得探寻一番 (本版图片除注明外均由本报记者袁婧拍摄)
北部地块大部分石库门建筑得到了保留,南部地块则以新建筑为主,一条步行街串起两片区域
◆新天地改建时,石库门建筑其特色被保留了下来
(陆杰 拍摄)
新天地成为艺术演出的舞台。这个巨大的露天剧场,上演的节目类型涵盖了装置巡游、多媒体浸没式舞蹈、形体偶剧等。京剧、昆剧、梨园戏等传统艺术也在其中占有重要一席 (图 CFP)
◆ “重生的”石库门建筑乍一看与此前并无二致,但 “修旧如旧”恰恰是最费时费力的工程
◆ “旧的建筑,新的生命”,按照这个设计理念修建的 “新天地”,将传统和国际,怀旧和现代近乎完美地内化在了一起,成为上海名副其实的地标性景点

    本报记者 王筱丽

    以金陵东路为起点,沿着马当路一直走,K11、新天地南北里、新天地时尚、沿路边形形色色的咖啡馆和跳蚤集市,都使这条不足2000米的马路够行人流连一整天。

    每个天气晴好的周末,这条路因为游人如织而充满活力和生机,突然一个不经意的拐弯,误入附近居民的传统里弄住宅,似乎又能窥见一番20世纪中期石库门人家人间烟火的模样。穿过徐家汇路,蒙自路则承接马当路一路通到黄浦江北岸,抵达位于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的世博会博物馆、乒乓球博物馆。就这样,20世纪与21世纪无缝连接了起来。

    变迁:新天地让 “屋里厢”成为时髦

    上午10点,步履匆匆的上班族,太阳伞下的一杯手冲咖啡、三三两两摆造型拍照的游客,新晋 “网红”咖啡店门外已经悄然排起的长队,属于新天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在不少人心里,今日的马当路几乎可以与新天地之间画上一个约等号,这片留下了当年青石里弄、砖墙屋瓦的石库门建筑群为这条路乃至这座城带来了一张崭新的名片。

    “转化原有的居住功能,赋予新的商业价值,把百年的石库门旧城区,改造成一片充满生命力的 ‘新天地’。”这是1997年提出的对彼时太平桥地区石库门建筑群的改造理念。改革开放之后,旧城区改造成为城市建设中关键的一环。当时的太平桥地区因为拥挤凌乱、卫生条件不佳被提上了改造日程。

    六个月、32次、1000小时,这是为改造担任总设计的本杰明·伍德,为了前期调查第一次来上海时,在上海逗留并研究石库门上所花费的时间。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在他的脑海中构造出了一个象征时空和文化交融的艺术品。 “旧的建筑,新的生命”,按照这个方案,改造工程启动了。

    北部地块大部分石库门建筑得到了保留,南部地块则以新建筑为主,一条步行街串起两片区域。斑驳的深红色墙面,褪色的圆顶回廊,“重生的”石库门建筑乍一看与此前并无二致,但 “修旧如旧”恰恰是最费时费力的工程。从空调水电到光纤电缆,建筑工人们甚至为一砖一瓦都注射进了防潮药水。2001年6月30日,新天地如期竣工。

    从一开始要用 “八抬轿子”请进店铺入驻,到今天,入驻新天地就意味着源源不断的人流和销售额。传统和国际,怀旧和现代,新天地将这些属性近乎完美地内化在了一起,成为上海名副其实的地标性景点,吸引着申城入时男女和慕名而来的各方游客。

    如今,北里多是高级餐厅和时装店,南里的各种概念商店则更富朝气,将两者分隔开来的正是中共一大会址所在的兴业路。当初改建时,为了与保护区内的建筑风格相统一,所有的建筑都没有超过四层。

    从1952年仅仅90平方米的展厅,到如今展厅扩容到900平方米的纪念馆,一大会址纪念馆与时代共同发展,目睹了周遭环境翻天覆地的改变,也见证了上海改革开放后日新月异的变迁。

    记忆:两甲子,弄堂里还记着光阴的故事

    从  “狼山路”  “白来尼蒙马浪路”再到“马当路”,这条路自存在起,名字变化过好几次,现在也不乏老一辈人唤它 “马浪路”。从1898年始建,马当路到今年正好走过了120年,两甲子留下的,是几代人的记忆和值得被记住的往事。

    今天走在马当路上,已经难觅马当路25号的踪影,这里曾有着上海滩四大书场之一的大华书场。大华书场前身为维纳斯舞厅,1941年改名大华舞厅,日演评弹,夜设舞会。1954年正式命名大华书场,上海评弹团编演的中篇《冲山之围》 《麒麟带》 《杨八姐游春》 《急浪丹心》等皆首演于此,最火爆的时候,长排翻板椅有812席,场场爆满。1939年11月,上海第一个京剧专科学校——上海戏剧学校也正是在大华书场内成立。该校为上海戏剧舞台培养了一批正字辈京剧演艺人才,梅兰芳、张君秋、谭富英、马连良、萧长华、黄桂秋等都特约在此讲课授艺。

    曾经宠辱不惊的马当路,在过去承载它岁月痕迹的,便是这条路上默默伫立着的老房子。无论是正在改造中的尚贤坊,还是依然有迹可循的西成里、普庆里,又或是已经消失的宝康里、崇一里,文人雅士留下的故事探寻一番竟也有许多。

    “东方之笔”张大千一直将上海视为他的第二故乡,而这个真正的 “家”位于马当路278弄西成里内。当时,张大千与兄长张善孖相邻居住在16、17号。16、17号都是典型的老式石库门弄堂房子,坐北朝南,二上二下。兄弟俩把两个天井和客堂打通,17号楼下的客堂间作为画室,取名大风堂。传言善于画虎的张善孖,为了观察老虎的情态,还在院子里养过一只小老虎。除此之外,画家黄宾虹,音乐家周巍峙等都在西成里有过停留。

    而目前正在进行全封闭式整修的尚贤坊被认为将成为下一个新天地。东侧马当路,西侧淡水路,尚贤坊1924年建成,若俯瞰,总弄和支弄间形成“丰”字,总弄沿街是过街楼,弄口屋檐水泥压顶,立面上装饰着巴洛克线条和花饰。而要成为上海历史文化记忆的又一处标本,尚贤坊不是没有底气:陈云化名  “李介尘”为中央特科工作的传奇经历,郁达夫和王映霞那段轰轰烈烈的爱情都在这里上演。有了新天地的珠玉在前,尚贤坊璀璨的未来计日可期。

    民生:马当路430号曾是市政建设的代名词

    在马当路老居民的脑海里依稀都还有着对于 “南北马当路”的印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合肥路与建国东路之间的马当路由于当时棚户区的扩张导致被拦腰切断,两侧的马路互不贯穿。久而久之,以合肥路为界,便有了 “南马当路”和 “北马当路”之分。不熟悉的人到了附近,一定会摸不着头脑,门楣上即使有清晰的门牌号,但还是得从两旁的黄陂南路或者淡水路绕行后才能进入。

    1986年,这片棚户简屋得到改造清理,马当路得以贯通, “南北马当路”便也不复存在。随之代替的是由数幢高层组成的马当小区,而现在小区对面的复兴苑则是当时被一起拆除的煤球厂和上海墨水厂。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上海城市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落后,每逢八九月碰上台风、暴雨,“交通难” “行车难”等问题让市民叫苦不迭。1984年,第一家专业从事市政工程建设管理的单位——上海市市政工程开发公司成立了。1988年,公司进驻合肥路与建国东路之间的马当路430号。地区排水系统、城市道路桥梁、公共交通建设……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市政工程公司切实地改善了旧城区市民居住环境和交通出行,而“马当路430号”随之成为市政建设的代名词。

    进入21世纪后,马当路430号的市政建设者相继承建了外滩交通综合改造、铁路上海南站、轨道交通9号线等一大批市政工程项目,不仅便利了市民的日常出行,也为上海城市的形象建设打下了夯实的基础。这幢毫不起眼的办公楼凝聚了城市建设者的智慧和才能,也成为上海城市建设者的共同名片。

    在一个又一个春秋的交替中,马当路的人、马当路的景随着城市发展的脉搏一起跳动,在光芒中沉淀,于无声处绽放。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