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8月10日 星期五
9
人文聚焦

上海淮剧团首次进行乐队的夏季集训

“老法师”为淮剧锣鼓编了套教材


    ■本报记者 黄启哲

    别的戏曲院团练功房里,是吊嗓拉筋翻跟头的演员,而在上海淮剧团则是另一番光景:吹拉弹打更显热闹。继去年为青年演员进行集训过后,淮剧团今年夏天把眼光瞄准了全体乐队演奏员。

    给戏曲演奏员进行系统化集训,这在淮剧团是头一遭,放眼戏曲界也少见。试图解决的,却是眼下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发展中十分迫切的问题。如今,不少地方剧种无法通过院校培养本剧种演奏人才,主要向京昆和民乐演奏吸纳人才。上海淮剧团30人左右的乐队里,除了主胡和打击乐,其余演奏员均来自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的民乐专业。由于缺乏戏曲音乐知识,锣鼓点一响,什么时候哪个乐器该 “跟进”,以什么样的节奏 “跟进”,不少人搞不清楚。只能瞅瞅旁人,跟着“混”进乐队整体演奏,声音也不敢  “冒出来”,生怕出洋相。这样一来,音乐“闷了”,整体效果也打了折扣。民乐独奏成了乐队伴奏当然也有好的方面。上海淮剧团乐队队长马勤说:  “得益于系统的民乐演奏学习,演奏员的演奏水平都十分过硬,乐理基础夯实、悟性高,所以很多知识都能一点就通。”

    这次集训就是要解决 “点拨”的问题。锣鼓在戏曲音乐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为了昨天上午的打击乐课程,马勤专门编写了一套教材,把淮剧里基本的锣鼓 “套路”仔仔细细用简谱梳理了一遍。淮剧的一个锣鼓点有多少种用法、有哪些又是京剧改编过来的,都有讲究。就拿淮剧特有的 “背板”来说,其中的锣鼓可以整段运用在戏中,也可以用一半、一小半、甚至一小节。他告诉记者,过去剧目演奏中,有旋律的简谱,没有打击乐谱——因为后者都是记在 “老法师”的心里。昨天这群 “转行”的民乐演奏员一拿到打击乐谱,恍然大悟。这样一来,与乐谱按小节两相对应,拍子就对上了。到底是 “底子好、悟性高”,年轻人一番实操过后, “老法师”马勤很满意。

    集训持续三周后,还有一出大戏等着他们实际操练。今天,淮剧原创现代戏 《浦东人家》正式建组。故事以浦东一户普通上海人家经历的生活变化,展现上海浦东开发开放近30年的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所走过的重要足迹。如果说传统戏还有模板可以参照,这部原创作品考验着舞台上演员对现实题材的把握,也可以说是演奏员理论知识的 “大练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