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8月09日 星期四
8
教科卫;广告

全国病理医生缺口9万,被称为“稀缺的医疗资源”

上海探索“云病理”造福疑难病患


我国病理医生紧缺,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打造 “云病理”惠及上海以及全国患者。 本报记者 唐闻佳摄

    本报讯  (首席记者唐闻佳 通讯员宋琼芳)病理医生被称为 “医生中的医生”——没有准确诊断,难言精准治疗,但病理医生也非常稀缺。科技赋能医疗创新,记者昨天从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获悉,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2014年建立上海首个“云病理”诊断中心,运行四年来,不仅造福上海市民,推动区域医联体同质化发展,更惠及全国千万疑难患者,积极探索精准健康扶贫模式,建立分级诊疗新秩序,打造上海医疗服务创新品牌。

    我国现有病理医生约1.1万人,全国医院病床超过500万张,按照我国相关指南规定每百张病床配备一两名病理医生的标准,我国病理医生的缺口高达9万人。而培养一名合格的病理科医生,一般需要10年以上。因而,病理医生被称为“稀缺的医疗资源”。

    在上海,病理医生呈现“不均衡式”的紧缺。一方面,三甲医院依托各大医院的强势学科,专科病理发展迅速而齐全,但另一方面,优质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院因缺乏病理人才导致学科发展受限,市民则为一纸病理诊断不得不往返奔波、苦苦等候……如何通过深化医改,突破医疗服务的地域限制,让优质资源实现均等、公平、可及?

    新技术为破题带来新机。早在2014年,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建立了上海首个“云病理”诊断中心,汇集国内顶尖病理专家库成员。四年来,会诊疑难病理超过 2500例,诊断正确率近 100%,“医改,离不开信息化建设的强力保障,破解医疗难题,需要互联网思维。”浦东医院院长余波说。

    四年前,复旦—浦东疑难病理会诊中心暨“云病理”平台启用,依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和复旦临床病理诊断中心,浦东医院与复旦医科强大的亚专业病理资源及国内最大的病理专家库联姻,叩开数字化远程医疗建设的大门:数字化切片扫描传输调阅系统,可将病理切片的光学图像变为可传送的数字图像(即高清可视数据),并通过远程接收系统,传递给相关病理专家,病理专家也可将诊断结果第一时间传输给临床医生,为患者就医提供便利。

    新模式带来新秩序的建立,“云病理”区域辐射效应正不断扩大。如今,作为区域医疗中心的浦东医院已实现 “中枢”的功能:对区域内病理学科薄弱的医院提供病理诊断支持,对疑难复杂病例,通过“云端”请强大的“复旦专家库”协助,最短时间提供病理报告。“这样一个连接患者、医生、医院的平台,可以让上下级医院医生更紧密联系,从而推动区域分级诊疗形成。”余波说。

    互联网赋能医疗让 “天涯若比邻”,上海优质医疗还由此穿越山水屏障。目前,浦东医院已在陕西省华阴市人民医院、云南省文山市人民医院、新疆莎车县人民医院等十多家外地医院建立多个“云病理分中心”,实现远程病例讨论和病理会诊。此外,“云病理”还将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至全国老少边区、革命老区、“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为医疗资源“旱地”带来一场及时雨。

    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章滨云看来,“云病理”不啻为“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一个成功示范。“依托互联网,远程医疗是缓解医疗资源不均衡状态的有效方法,让医疗水平较低的地区也可获得优质诊疗,惠及民众,同时通过远程带教,提升当地医疗水平,逐步将常见病、多发病留在当地诊疗,也让三甲医院可以面对更多真正的疑难重症。”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