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7月25日 星期三
9
人文聚焦

活字文化艺术全国巡展在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开幕

字体设计,去掉个性才能让更多人觉得美观


    ■本报记者  吴钰

    “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锡活字、铅活字……活字印刷的材料在千年的历史中不断进步,但印刷出来的字体却难有进展。每个字由八个笔画开始,一点就有许多不同写法,一横、一竖、一捺、一挑都可以代表点,横竖撇捺勾就更难统一。” “活字生香”活字文化艺术全国巡展于昨天在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开幕。开幕式上,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第一代传人、上海印刷研究所92岁的老师傅徐学成讲起了上海如何成为中国现代汉字印刷字体创写的发源地,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研究室又如何最早设计统一了如今人们习以为常的 “宋、黑、仿宋、楷”等汉字印刷字体,希望用活字艺术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渊源,唤醒中国人书写记忆的行动。

    需沉下心来钻研至少十年才能有所建树

    “解放前,报刊书籍的正文字体主要沿用了日本引进的秀英体和筑地体,其次是刻字人员徒手刻成的混用字体,一字多形、字形大小不一、笔画粗细不匀。直到1960年代,成立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才把不同的字体重新整理设计。当时正逢修订第一版 《辞海》,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用两年多时间设计了约1.8万字,那就是第一副 ‘宋体’与 ‘黑体’。”徐学成说。

    上海的工匠花费数十年的心血,才终于让中国字的书写规范和统一。2009年,“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项目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如今,“活字”已经成为了上海乃至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为了促进“非遗”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的有序传承与规范发展,发现并培养字体创写设计师后备队伍,传承字体设计的技术经验,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当天还发布了一项字体设计大奖赛。

    “字体设计是一项比较枯燥乏味的工作,设计人员需要沉下心来钻研至少十年才能有所建树。设计一个字体,所有专家都要围在一起挑毛病,把个性的部分去掉,才能留下面向大众的内容,让普通人觉得美观。要成为公认的精品,非常困难。” “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第三代传人原伟民告诉记者。

    在活字艺术传承过程中,上海探索设计的字体从传统书法中汲取 “上紧下松”的形态。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及时捕捉到了读者 “口味”的变化: “传统书法字体内紧外松,早期在印刷字体设计中也参考设计了结构紧密,四边像跳芭蕾一样舒展的字体。随着阅读习惯逐渐发生变化,字体现在要外紧内松。”

    原伟民回顾了自己几十年的设计之路, “第一版 《辞海》完全参考了古代书法的韵味和字形结构,到了1999版 《辞海》已经进行了调整,因为数字印刷取代了铅字排版。”而如今,电子阅读比纸质阅读更清晰,笔形也反映得更为亮丽,人们对字体美观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任何问题都无所遁形。 “我们为即将推出的2019版 《辞海》设计了三款字体,其中的宋体和黑体也在1999版 《辞海》字体的基础上作了改变,当时的笔形较尖,如横的钝角、收笔,尖小的阅读效果比较刺眼,现在改得更加圆润,对眼睛更加 ‘友好’。”

    指间拨动的“天书奇弹”

    在一间播放古琴曲的特别展厅,许多形似汉字,但又不知其意的古怪字体,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这是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为传承发扬古琴文化、适应现代化出版、印刷和媒体传播,开发的“古琴楷体”和“古琴宋刻体”。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有3000多年历史,是中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唯一乐器。晚唐时,古琴出现了减字谱,组合记录琴曲的指法、弦序和徽位,但由于其有别于一般汉字的特殊性,减字谱的出版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为打谱和琴曲音乐保护造成了困难。

    “减字谱的部首都收集自汉字部首,但经过拼接,产生了复杂的结构,纵向最多达到了10层。既要写成汉字的结构,又要表达古琴减字谱的技法,字形非常复杂。”“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第三代传人、减字谱字体的设计师吴振平告诉记者,古琴减字谱向来都是手写稿,从未有过印刷活字,大大小小字体不一,难以规范。

    “规范的过程里,最难就是要把位置写正,弹奏的主次位置要分清,否则演奏者无法看谱。”对古琴一窍不通的吴振平深感责任很重,用了三四个月时间钻研古琴谱,弄懂弹奏的位置,才开始设计字体,还请了许多专家提意见。 “目前楷书已经基本完成,设计了约1.5万字,2015年已经出版了楷书的古琴谱十多篇。”

    此次展览由上海印刷 (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上海字模一厂有限公司承办。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