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7月12日 星期四
4
要闻;综合;广告

私人订制会成未来文学发展方向吗

有学者认为,继“一人食”风靡之后,“一人读”的阅读需求和习惯,为社会文化研究提供了有趣的样本


    ■本报记者  钱好

    每个人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订制”专属小说,听起来像是科幻作品中的未来场景。但如今,这一“梦想”已经在现实中初见端倪。

    近期,在网络平台上新兴的小说“私人订制”服务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这种新型的文学样式以其轻捷、个性化的特性,满足了读者细化、分众的阅读需要,在书写与阅读之间,建构起一种全新的关联。与此同时,继“一人食”风靡之后,这种 “一人读”的阅读需求和习惯,也为社会文化研究提供了有趣的样本。有学者指出,“私人订制”或许为文学在科技时代的未来,预示了更多可能。

    小说“私人订制”,构筑起高度分众化的文学“圈子”

    想为电视剧中的配角开发 “支线剧情”?希望给小游戏中的宠物们打造一部“妖猫传”?读者总有一些 “冷僻”的阅读诉求,在寻常的渠道很难找到对应的文学作品来满足。但如今,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下单”得以解决。

    这是近日发在某网络平台上的一份小说 “订单”: “故事背景是  《红楼梦》,主角是贾琮、某位皇子、某位身份比较高的少爷和小姐,关键词是逆袭、大纲可以详谈……”在  “订单”的评论中,已有几位写手对这个 “脑洞大开”的主题表现出兴趣。倘若写手交出的作品能让发布者满意,这笔单子就可以顺利“成交”了。

    像这样一对一的小说 “私人订制”业务大约始于一年前,目前已经渐渐积攒了一批稳定的受众。作为主要的发布平台,微博 “同人菜市场”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已发布了1800多个订单。读者通过平台 “下单”,说出自己期待读到的诸多要素,比如人物配对、背景、主要事件、文风等等,等待感兴趣的写手 “接单”。写手需要事先与读者就创意、细节等方面进行尽可能细致的沟通,再投入创作。完稿以后,读者还可以要求写手进行修改,满意后再支付约定的稿酬。一般来说, “订单”要求的字数都不太长,多数限定在万字左右。

    就在不久前,北大网络文学论坛也启动了 “哔哔打文”板块,向读者提供类似的小说 “订制”服务。

    北大网络文学论坛成员、“哔哔打文”负责人之一刘心怡告诉记者,网文“一对一”的订制服务不仅极大地满足了喜欢冷门题材的读者需求,而且还起到了社交的功能。写手往往会接自己喜欢的“单子”,在跟读者的沟通中,两人经常能发现共同的兴趣;作品完成后,读者通过在社交平台分享,也常常能收获更多同好。一篇篇订制网文以其特定的、小众的话题,构建起了一个个高度分众化的文学“圈子”。

    撬动作者与读者间固有位置,预示未来文学更多可能

    尽管目前规模尚且不大,但这种全新的文学“订制”对于传统阅读模式的改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看来,眼下出现的这种新现象,除了跟我们身处的知识付费时代背景紧密相关以外,其实也是文学商品化属性的进一步突显。文学的商品化早已有之,本雅明曾经提出,在现代稿费制度之下,文人按照出版社、期刊的要求写稿,之后领取稿费,就如同工人接到订单后按需生产商品——这与如今的小说“私人订制”有着诸多共通之处,只是在后者中,文学的商品属性得到了更为极端的表现。

    也有人认为,相较于传统文学,“订制”文学颇具颠覆性的一点,在于彻底撬动了作者与读者之间固定的位置。尽管在以往的网络小说创作中,高度的互动性已经大大提高了读者的地位,但面对文字的成品,每个具体的读者仍然是被动的。但是在订制的关系里,读者换作了主导的一方,并且通过提供灵感的方式真正参与了文学的共同生产。刘心怡介绍说,目前很多在“同人菜市场”“哔哔打文”下单的读者不是没有能力写,只是出于时间不够等原因,把自己未成形的创意“外包”出去了。

    “一人读”背后是社会心理的转变,订制文学或将拥有新鲜市场

    当前,文学 “私人订制”的最大瓶颈来自于内容生产——尽管小范围的订制可以达到供需平衡,可一旦 “下单”的读者数量激增,单纯由人力来进行的写作很难跟得上。但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这一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在不久前一次讲座上,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指出,在机器写作的程序中,读者对于人物、情节、文风等元素的要求都可以通过具体的算法来实现。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投入使用的写作程序和类似的实验已有不少,相关技术也必定会日臻完善。在严锋看来,这种可订制的机器创作文学,将更能贴合用户的需求,很可能会在未来拥有广大市场。科幻作家陈楸帆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为每一位读者 “量身定制”专属小说将不再是梦想。

    还有许多人关心:为什么读者会喜欢订制一部给自己看的小说?继 “一人食”风靡之后,这种“一人读”的魅力究竟何在?在罗岗看来,这已经不能简单地只用文学现象来概括,而更多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在乎其他人的观感,其背后的心理需求,是高度以自我为中心的。“只求自我满足,不需要他人的肯定,欲望进入了自我循环。”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文学的“私人订制”也可以看作当代青年文化研究的一个有趣样本。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