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7月12日 星期四
8
社会建设

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题图:(上)分享冰箱里的货品侧重于营养健康。图为工作人员正在检查设备。
(中)只要触控冰箱上的电子屏幕并扫描身份证,就可以获取需要的货品。
(下)社区安排了专门的志愿者指导居民使用分享冰箱。
摄影 本报记者 袁婧
右图:洋泾街道家门口的服务站让社区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满足各种生活需求。
本版图片除属名外,均本报资料照片

    ■本报见习记者 王嘉旖

    海纳百川之城,公益创新的种子在这里萌芽生长。2016年10月,“分享冰箱”在上海首次亮相。利用社区周边酒店、超市、餐馆等的余量食物资源,“分享冰箱”将这些原本可能被浪费的食物免费提供给需要的人群。

    浦东塘桥、洋泾公益街、八九一公益坊、长征镇……15台 “分享冰箱”分布在全市各个角落,存储着从四面八方募集而来的食物,将人们的点滴爱心送去最需要的地方。两年间, “分享冰箱”不断升级。目前, “分享冰箱”3.0版正在酝酿之中,未来可实现领取人员识别、在线更新库存食物记录等多种功能,真正让 “分享冰箱”实现线上运转,用 “智慧大脑”合理分配社会余量食物资源。

    “分享冰箱”扎根社区

    每天上午8点30分,洋泾街道海院居委会的社工准时上班,为浦东新区这台唯一扎根在居民区里的“分享冰箱”补给食物。这些从爱心企业或公益团体募集而来的食物特别受居民区里的困难家庭、孤寡老人欢迎。海院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彭诚告诉记者,一般最晚到中午时分,这些余量食物就会被领取完。

    将身份证放在电子识别区域,几秒钟后,爱心满满的公益食物便从 “分享冰箱”中滑落而出。从外观来看, “分享冰箱”与市面上的自动售货机十分相似。通过一个个透明的格子间,人们对冰箱里摆放的食品一目了然。24个小柜、12个大柜的组合可以适应不同食品包装的大小,使用起来非常灵活。居民可以在互动界面上点击所需食品的柜号,自由选择想要领取的食物。

    考虑到食品安全以及运输条件,目前“分享冰箱”中的食品主要以干杂食品为主,比如麦片、饼干等。保质期较长的调味乳等饮品也在食物清单之列。大一些的柜子一般会放燕麦片等大包装食品,而小柜子可以放牛奶、饼干等不占太多空间的食物。每隔一段时间,为“分享冰箱”募集食物的绿洲食物银行还会更新食品目录。

    系统不断迭代更新

    走进位于峨山路613号的绿洲食物银行浦东运营中心,志愿者正一丝不苟地记录着募集来的食物数量、名称,并将其整齐排列好。这里堪称是绿洲食物银行的 “心脏”所在,存储着即将运往全市各台 “分享冰箱”的食物。

    “分享冰箱”扎根上海的故事还要从两年前说起。2016年10月,绿洲食物银行与普陀区长寿社区基金会携手推出了沪上第一台“分享冰箱”。作为长寿路街道“同心家园”建设重点项目之一,工作人员将收集到的可安全食用的余量食物放入“分享冰箱”内,免费供给社区困难家庭和老年人,同时向居民倡导“惜食分享”理念,减少食物和物资的浪费。经过调研,试点选择在普雄社区。这个社区内既有老公房也有新小区,是个混合型社区。和其他社区相比,普雄社区是个较为典型的熟人社区,居民之间彼此相熟,有利于“分享冰箱”这一新兴公益项目的探索试点。有了良好的社区基础,第一台“分享冰箱”的落地格外顺利,并受到周边居民的欢迎。

    “分享冰箱”1.0版甫一亮相上海便引来目光无数。然而,1.0版的 “分享冰箱”仍处于人工时代,需要大量志愿者蹲守记录。很快,2.0版 “分享冰箱”应运而生,通过后台数据连接,人们可以实现微信扫码或身份证扫描领取免费食物。然而,由于领取人员信息库尚未建立,如何将余量食物递送到最需要的人群手上仍是一个难点。针对痛点,公益团队快速将产品迭代升级。

    今年,这台 “分享冰箱”将迎来它的3.0版本。据绿洲食物银行创始人李冰介绍,今后募集到的食物品种、数量都将一一输入“食物银行”的数据库中。届时,运营“分享冰箱”的志愿者可以在线实现换货、补货的操作记录更新。不同社区、街镇的“分享冰箱”有着各自不同的食物品类需求。绿洲也正在考虑将申领余量食物的困难家庭信息连接至数据库中,这一举措将得以实现余量食物的精准投放,并可追溯食物的捐赠去向。

    社区参与

    让公益项目温度不减

    人员短缺是大多公益组织绕不开的问题, “分享冰箱”项目亦是如此。单凭绿洲食物银行的运营团队无法管理遍布上海的 “分享冰箱”,此时,社区志愿者团队与社区基金会的加入便显得尤为重要。

    位于海院居民区的这台 “分享冰箱”最后安放在了居委会中。既能享受居委会内的夏日冷气,还有免费无限网络,这让 “分享冰箱”运作起来更显顺畅。受限于高企的物流成本,余量食物每一至两个月一次性配送几十箱食品至各台 “分享冰箱”安放点位,再由志愿者每天定时投放食品。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加入,使得海院居民区顺利解决了让“分享冰箱”运转起来的人员问题。

    目前,每台 “分享冰箱”的硬件设施成本在1.5万元至2万元之间,该费用由绿洲食物银行承担。然而,光靠绿洲的一家之力,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食物募集需求。为此,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的 “一日捐微公益创投平台”资助了洋泾社区内的 “分享冰箱”公益项目,资助总金额约9.4万元。

    据洋泾社区基金会秘书长任艳萍介绍,洋泾街道内的这三台 “分享冰箱”各司其职,分工明确。落地于海院居委会的 “分享冰箱”,主要服务周边三个社区困难家庭的食品补给。洋泾八九一公益坊内的 “分享冰箱”除了服务周边社区,更发挥着宣传和募集捐赠的作用,是该公益项目重要的展示窗口。坐落于洋泾诚信示范街 “户外职工关怀驿站”的第三台 “分享冰箱”除了服务社区以外,还承担着惠及户外职工的重要作用。炎炎夏日,顶着烈日工作的环卫工人只要刷一下身份证就可以获得一份充满爱心的食品供给。

    相关链接

    公益“孵化地”集聚优质社会组织

    ■本报见习记者 王嘉旖

    “分享冰箱”在浦东新区洋泾街道的遍地开花并非偶然。浦东首家探索社区代表会议制度优化的街道、上海市首家由街道发起具有公募资质的社区公益基金会、浦东第一家率先成立的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星星点点的创新之火点燃了洋泾街道内社区工作者、居民们的自治共治热情。

    而这离不开洋泾街道内一个重要的公益“孵化地”——洋泾八九一公益坊。它的前身是洋泾街道办事处的所在地。2014年街道搬迁,这片约2800平方米的空间就此成为街道内社会组织的栖身之所。经过近四年的悉心培育,这里如今已有22家社会组织入驻。

    去年,洋泾八九一公益坊迎来功能升级、改造。焕然一新的公益坊给予了入驻社会组织更大的活动区域。从品牌社会组织到孵化基地,公益坊内的种种功能更加明确清晰。今年4月,公益坊又传来好消息,浦东首家社会组织联合会在这里生根发芽。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洋泾街道的这家社会组织联合会的发展路线图却已十分明了。签订社会组织诚信自律公约、出台备案类社会组织管理办法、举办“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指导工作坊”指导规范化评估……一个个组织规范、目标明确的活动正有序开展。据洋泾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任艳萍介绍,目前联合会正在积极筹建 “八九一财务工作室”,通过提供财务记账服务,规范社会组织的财务制度。联合会已协助首家受托机构 “洋泾四保社工服务社”规范财务电子记账、税务开通等工作。

    洋泾八九一公益坊还在积极探索园区管委会制度,计划构建党建引领下的 “管理-服务-资金”一体化运作模式,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铺设一条畅通高效的 “高速公路”。未来,洋泾八九一公益坊将进一步引入高校资源,将洋泾公益集群的建设由实践上升至理论研究层面。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